如果织田信长不死,日本历史会被改变吗
如果织田信长不死,日本历史大概率是局部改变,大势不变。
一、织田信长不死,将会建立织田幕府
1、日本战国三杰之首
织田信长原是日本尾张藩国的大名(即地方诸侯首领)。1560年,骏河藩国大名今川义元,率领4万人马进犯尾张藩国。结果织田信长以几千人马出战,奇袭击败十倍于己的来敌,声震全国。
1568年,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昭等人争夺第十五代征夷大将军继承权。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是实权高于天皇的全国最高军政首领。势力日益强大的织田信长,率军护送足利义昭进入京都,帮助他取得了将军继承权。
1573年,织田信长与足利义昭公开决裂。织田随后强攻幕府,逮捕足利义昭,将其流放至河内国。
室町幕府宣告灭亡。
织田信长掌权后,挟天皇以令诸侯,提出“天下布武”主张,推行武力统一全国。
1582年,织田信长消灭了甲斐的武田氏。一统天下之伟业,已指日可待。
日本战国三杰:织田信长
2、本能寺之变
织田信长有三个得力助手:部属明智光秀、丰臣秀吉,以及盟友德川家康。
消灭武田氏后,织田信长便派遣丰臣秀吉,前去反叛势力最强的毛利氏。5月,遇到强敌的丰臣秀吉向织田信长请求增援。
正在安土的织田信长,命令明智光秀组织部队前去增援。随后带着百余名随从进入京都,并住进本能寺。
1582年6月2日凌晨,文武双全的明智光秀,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带领13000多名士兵,偷袭本能寺。织田信长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部属,竟然会反叛自己。奋战受伤的织田信长,最后退回内屋,切腹。
明智光秀叛杀织田信长之事,因过于突然仓促,事后内部一片愕然,外部也一时无人响应支持。
而他派去与毛利氏联络的密探,竟然被丰臣秀吉抓到。丰臣秀吉不动声色,迅速与毛利氏达成和解;并且立即昼夜兼程回兵明智光秀。
6月13日是,丰臣秀吉与明智光秀在山崎展开天王山之战。众叛亲离的明智光秀迅速溃败。其后明智光秀逃出战场,不知所终。
一贯智勇双全的明智光秀,为何贸然发起本能寺之变?这成为日本历史一宗著名悬案。
3、织田不死,就没有德川幕府
本能寺之变,丰臣秀吉成为最大赢家。他迅速成为织田家臣中的核心人物。他将织田信长儿子的年幼嫡子,拥立为幕府将军,自己则垂帘听政。织田信长一手打造的家族,落入丰臣秀吉手中。成为挟天皇以令天下的新一代枭雄。
1589年至1590年,丰臣秀吉发动小田原之战,灭掉关东最强大的后北条氏,基本统一日本。
丰臣秀吉的核心部属,是“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宇喜多秀家、毛利辉元、小早川隆景。
丰臣秀吉临死前,将不满6岁的儿子丰臣秀赖托孤于五老,要求他们效忠丰臣家,辅佐幼子。
但丰臣秀吉死后,五老中的德川家康迅速崛起,打败五老中的反对者,进而打败丰臣秀吉家族势力。最终于1603年,成为全国最高统帅“征夷大将军”。
随后,德川家康在江户设立了幕府。史称江户幕府,也称德川幕府,拉开其260多年的统治序幕。
德川家康:建立德川(江户)幕府
如果织田信长不因本能寺之变而死,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就不会崛起。生前已是”挟天皇以令天下“的他,必定会建立属于自己的幕府,开创自己家族的织田幕府时代。
二、织田幕府的结局,会与德川幕府的结局相同
1、幕府的形成
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叫天皇。
相传,天皇是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中大神的后代。天皇是神道教的最高领袖,也是日本国家的最高领袖。
1156年7月,天皇家族内部首次出现争夺皇位之事,引发了”保元之乱“。
虽然皇族两派的斗争迅速结束,但由于两派都借用了武士的力量,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武士,开始参与国家政事。政治地位不断攀升。
1192年,武士家族河内源氏的源义朝的第三子源赖朝,被封为“征夷大将军”。
这一年,源赖朝将军在镰仓设立幕府,开创日本幕藩政制。
幕府,原来是将军带兵出征时的营幕。源赖朝将军掌控了国家的统治权后,幕府就成为将军统治全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它与皇室的朝廷独立并行,并凌驾于皇权之上。
自此,以天皇为代表的贵族统治时代结束,天皇成为书面上的国家代表和象征。
2、德川幕府的特点
镰仓幕府结束后,是室町幕府。织田信长虽然流放了足利义昭而结束了室町幕府,却和丰臣秀吉一样,为他人作嫁衣,将德川家康推到将军宝座,建立了德川(江户)幕府。
幕藩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1)分权制度
幕府的权力,名义上是天皇授予的。但皇权被幕府架空了。全国分为200多个藩国。藩国拥有自治权,但必须服从于幕府。
(2)阶层森严:
社会严格分为四个阶层: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各个等级界限森严,世袭不变,互不通婚,衣食有别;严禁跨界工作。
(3)重农抑商
以土地为核心统治工具,将农民、武士牢牢锁在土地上,并且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4)闭关锁国
尤其到了德川幕府后期,清除西方带来的教,驱逐洋人、禁止海上贸易。只向邻国大清帝国学习,将自己锁在象牙塔中委琐发展。
3、德川幕府的落幕
(1)洋枪大炮来了。
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佩里率领舰队两次闯进江户湾,迫使日本开港通商(史称黑船事件)。德川幕府迫于军事压力,不顾天皇反对,与美国签订《神奈川条约》。随后,又与荷、俄、英、法等国家签订类似条约。“闭关锁国”宣告崩溃。
(2)全国”攘夷“失败
西方工业产品进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农业和手工业造成很大的打压。于是,以黑船事件为导火索,全国各地的藩国,以及皇族一派,要求德川将军“攘夷”,将洋教清除去、将洋人赶出去、将海关锁起来。并向英、美等舰发起进攻。
英、美、法、荷四国迅速联合行动,发起军事攻击。各“攘夷”藩国立即被打回原形,一败涂地。攘夷派迅速觉醒:洋枪大炮之下,“攘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后,再也不提“攘夷”之事。
(3)全国“尊王倒幕”行动
幕府制度延续600来年,农民越来越穷,不少武士也兼职养家。工商业者也富不起来。
“攘夷”行动失败后,反对派将战略调整为“尊王倒幕”,即幕府的统治,将其权力归还天皇。
1867年1月30日,压制倒幕派的孝明天皇去世,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
明治天皇:主导了明治维新
幕府反对派迅速联合了天皇,号召起武士,甚至农民及工商业者,向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发起进攻。
1868年1月,以萨摩、长洲两藩为主力的天皇新军,与幕府军在京都附近鸟羽、伏见激战。德川庆喜战败,撤回江户。
1869年6月,天皇新军出征北海道,攻下幕府的最后据点。日本全境统一,幕蕃政制结束。
三、织田即使不死,近代日本仍直上明治维新之路
如上,如果织田信长不因本能寺之变身死,他会成为新一代幕府开创者。
对于日本自身发展的轨迹来说,织田信长会改变日本的局部历史。
但是,织田信长的不同结局,不会改变世界格局下的日本发展趋势。
1、同样会遇到西方的洋枪大炮。
世界格局下,西欧及美国迅速崛起。到了19世纪,欧美的洋枪大炮一定会敲开日本的国门。
而奋起抵抗更先进的西方文明,结果也一定是偃旗息鼓。放弃“攘夷”的发展思路。
2、同样会发现更好的老师
日本是个文化输入国。不耻于向老师学习。
从唐朝开始,日本就作为核心导师,学习政治、文化。直至清朝。
日本还是个聪明的学生。不会学习隔壁老师的重大缺陷。唐代时,没有照搬灭绝人性的制度;宋朝时,没有照搬残害奴化女性的缠足恶习;明朝时,没有照搬禁锢思想的八股文风;清朝时,没有照搬祸国殃民的毒品。
幕府末期,日本开始发现比隔壁更好的老师——西欧和美国。
无论织田信长怎么改变幕府时代的历史,但到了近代,必定选择相同的路:不再向已经衰落的隔壁老师抄作业,转而全面学习欧美文化。
3、同样会维新成功,踏上近代强国之路
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约》,提出: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等。
4月21日,公布政体书:天下之权力皆归太政官。大政官之权三分为立法、行政、司法权。太政官,即内阁。三权分立的雏形形成。
1871年,日本派出48人的使团,向欧美12国考察学习。20个月后,使团成员一致认为:全盘西化,向欧美学习。
1873年9月,使团成员陆续回国。通过十月,即征韩论争,改组、巩固了维新。
1889年,颁发《大日本帝国宪法》。这是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
1890年,引进西方议会制度,开设”帝国议会“。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至此,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即近代天皇制。
明治维新的目标口号是:“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而这些目标,都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通过短短几十年,日本就成功“脱亚入欧”,跃升为亚洲强国。
综上,织田信长如果不死,会改变日本的局部历史发展轨迹。但融入世界发展大环境中后,日本的近代历史轨迹,大概率不会发生方向性的变化。
太阁立志传小田原是什么地貌
一度以出厂战国时代为背景的战略类游戏的KOEI公司开始在游戏形式上追求突破而终于产生了这样一款集战略、角色扮演于一体的游戏——太阁立志传系列,诞生于1993年。这就是一部系列游戏好似是演绎了丰臣秀吉的成名史。
《太阁立志传》
《太阁立志传》诞生于1993年,是战略型的角色扮演类游戏,游戏描述的是丰臣秀吉这个日本历史上出身贫寒但权势最炫赫的人物。自12世纪末叶源赖朝首创幕府以后,祭礼权在贵族,军政实权却落于武士之手。而丰臣秀吉官至太政大臣,为人臣之极、贵族之首,但同时无征夷大将军之名却有征夷大将军之实,统领着天下诸候。这是空前绝后的一代枭雄。
日历天文五年(西元1536年),秀吉诞生在东海道尾张国中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弥右卫门曾在尾张最大的豪族织田氏手下做过足轻(步卒),母亲名叫阿仲。秀吉年少时长得又瘦又小,却上窜下跳一刻也不得安静,所以村里人称他为“日吉丸”(日本民间传说中的猴精)。日吉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病故了,母亲改嫁给同村的农阿弥。因为同后父不和,日吉被送到寺里做了小沙弥,但不久就逃走了。
他沿街乞讨,做针线小买卖,给骏河的武士松下嘉兵卫当仆人,一直到18岁才又回到尾张,通过熟人介绍,当上了人称“尾张大傻瓜 ”的织田信长的仆人,工作任务是每天焐暖草鞋,给要出门的主人穿上。织田信长对这个仆人格外重用。他曾经叫日吉负责修筑清州城墙,管理府衙里每日使用的薪炭,而独具商人头脑的日吉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并且节省下许多开支。
1560年,秀吉被提拔为足轻头(步兵头),从庶民变成了武士。为了符合武士的身份,他给自己起了个姓氏叫“木下”(古代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能有姓,平民百姓只配有小名),并在小名藤吉郎后面,加上个大号秀吉,称作“木下藤吉郎秀吉”。游戏即从那一年的5月17日开始。
游戏的主控画面右侧最上面显示年月日,中间是主人公所在地区的名胜景观,再下为日本地形图,可显示主人公当前所在位置。也可取机能中的情报切换指令,切换为人物情报。屏幕左侧是一幅大地图,上有山川道路,有各式村镇城堡,还有人物和在即时行进。地图下方显示时间、天气。并有7个指令功能块。
军种分步兵、骑兵和枪兵三类,指令包括移动、攻击、等待、情报、鼓舞、策略、撤退、委任共8项。
战争中士气值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攻击力、守备力和机动力;而当某一支部队被歼灭或撤退后,全军的士气都会大幅度下降。因此先集中兵力攻击一支敌军就不失为无敌的妙策了。
游戏的战略部分,城池有规模之分,城池数量众多,质量相差也很大。当然也是基本符合历史的,小田原一开始就最大规模,安土和大坂出现也是以最大规模的出现。而生产力最强的城是大坂和江户(现在的东京)。所以就像以往的 KOEI战略游戏一样,让玩家对于军事据点有一种追求性,增加的游戏的吸引力。
战斗方面,分为攻城战和野战,战斗系统相同,但战略模式完全不一样,野战可以达到15只对15只的大规模战斗,显得很有气势,攻城战对守方大大有利,也符合一般战争规则,战场分了3种部队,步兵、骑兵、火枪兵,于是对于战术战略以及战争资源就有了更大的要求,战争除了多少的竞争也是战斗资源的竞争,野战时也有阵行的选择,对战略位置也有了重要的要求。而且战斗中士气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标志,这在冷兵器战争时代是符合战争规律的。
太阁1的人物属性不同于三国或信长野望,人物有6项能力值、8项技能和2项等级,正因为有这么多项目,对与角色扮演的练习机制就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可以让大家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去追求更加的完美,而从战略游戏角度看,对于手下武将的评判也是更多角度的,使人更加追求去组织各种梦幻式的。
玩《太阁立志传》的感受,我觉得对于许多玩家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有机会了解了日本战国的历史。
《太阁立志传2》
《太阁立志传2》是太阁立志传系列的第二部游戏作品,在1代的基础上对游戏的各个特色进行了完善,使得这款游戏成为一个真正的经典之作。首先在画面和音乐上,2代比起1代有着明显的进步,尤其在音乐上,2代的音乐十分动听。除此之外,游戏的世界和舞台更加庞大。由于1代的地图仅限于半个日本,使得游戏的进程略显快了些,而2代的地图比1代几乎大一倍,包括200座城池和49个村落,玩家可以攻略几乎整个日本。
这一作较1代有了很大改进:人物形象重新绘制;又增加了很多君主,如伊达、岛津等,使天下局势更复杂;同时增加许多武将,如木下小一郎(即秀吉的弟弟羽柴秀长)、独眼龙伊达政宗等一些能力相当高的名人。在一代中,羽柴秀吉只能在织田部下工作,现在则可向织田辞职,另谋高就。
2代的故事情节仍然和1代相同,不过与1代相比增加了很多新的人物,同时人物角色参数的设置更加详细而且合理,人物的各项能力不再是自动提升,而是要通过到相应的场所学习才可提升相应的能力,玩家在成为部将后即可招收部下,并可带部下一行,这些都增加了游戏的耐玩性。
2代的自由度比起1代有了更大的提高:玩家在游戏进行过程中甚至可以脱离织田家为其他大名效力;当玩家用秀吉通关一次后,还可以扮演柴田胜家、明智光秀以及新武将,通过不同的角度看待相同的历史事件;游戏有13个历史事件,包括了墨俣筑城、金崎殿后、安土筑城、本能寺之变以及长篠合战等影响秀吉命运的全部历史事件,每个事件的触发都需要一定的条件。
太阁2的战斗依然是攻城和野战依然是同系统不同模式,出战武将数更是达到了几乎空前绝后的25人之多,5个基本分队里还分小队,在野战时可以扩充到25支。计谋数量的作用得到了大大的加强,这也是一个争议点,有人觉得智将的力量得到了体现,是好事,本来主导战争的就是智谋。有人觉得很多时候不符合日本的正面战争模式,有靠近三国之嫌,没有了自己的风格。
游戏站在现代的角度讲,2代在继承1代中文化艺术性外,做出了完善是后继的作品不能比的地方,因此称其为这一系列承上启下的作品并不为过如,《三国志4》在三国志系列中的地位一样。
《太阁立志传3》
《太阁立志传3》于1999年发行,选择的人物只有两个,除出丰臣秀吉,另一个是以假想人物粱田政胜的特别篇(姓名玩家可在游戏一开始时修改),设定为柴田胜家的部下。游戏新增了派合系统。
《太阁立志传3》带来了崭新的风貌,游戏以丰臣秀吉和另一位秀吉对手的年轻人为主角的短剧本。对於不熟悉历史的玩家而言,提供了更宽广的游戏空间。基本上游戏还是以培养秀吉成为君临天下的霸主为宗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藉由众多支持者相助,加上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完美的结局。游戏设定了代表人际关系的“派阀”概念,玩家必须经过运作,在织田家中取得首席地位,以便开拓一片对自己有利的外交、内政以及军事领域。
形成派阀的主要手段,在于拉拢新进人员以及旧势力,凭借馈赠、问候、传授技艺等改善敌对势力的情感,并增进同侪之间的友谊,便得以开创有利的局面。人际关系若能进展流畅,不仅有助於任务的争取,也有利於快速累积功勋并提升地位。地位高升之後,即可开始着手招揽部下,向信长请求赐予直属部将,构成真正的派阀。拥有越多直属部下,不仅能够从容应付日後的作战,亦可大幅提升开发内政、军备训练的效率,使己方能够快速成长。
如同众多养成模拟游戏的做法一般,游戏中也安排了许多影响日后发展的抉择事件。尽管大多数的抉择并不会对玩者扮演的主角造成深远的影响,但面临作战等生死攸关的场合时,大多成为游戏往后发展的分歧点。例如进行短剧本时,如果扮演柴田胜家部将的玩家并未与越後的上杉谦信交战,便无法学会谦信由方圆之阵改良的车悬之阵,日後与羽柴秀吉直接作战时,将难以胜过秀吉麾下黑田官兵卫、蜂须贺正胜(小六)、岛左近(胜猛)、羽柴秀长等强大家臣组成的军团。
相较於内政、外交活动,作战也是累积功勋的一种,不过游戏初期大多归于秀吉死对头柴田胜家的主导之下,除非玩家能够在中期前就拉拢众多柴田派成为羽柴派,否则难与柴田争锋。作战的则分为野战与攻城战,其中以攻城战较为常见,野战则多发生在着名的战役,例如姊川会战、长筱之役、山崎战役等。交战时端视双方阵形、兵力等判定整体战况的优势归属,因此若能学会第3级的计策与战略,较能掌握多种阵形的配置。
当玩家成为一城之主後,便得以吸收在野武将成为自己的臣下,例如黑田官兵卫、岛左近等名将,都是玩家必须极力网罗的优秀武将。尤其本能寺之变发生后,面对柴田胜家、德川家康相关的诸多战役,尚有赖这些有能武将的协助,才能辅佐秀吉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至於能不能达成这个最终的目标,便要看玩家如何掌握游戏重点了。
上杉谦信为什么被称为军神
上杉谦信真正出名是在明治以后,一战二战的时候日本军部把他信奉为军神,作为自己的信仰,当然不是因为他打仗有多厉害,而他很对日本军部的性子,简单的说就是臭味相投上杉谦信是战国时代侵略性很强的一个大名,而且手段极为残忍,他侵略关东的时候打不过那些豪族,但又不甘心就此离去,于是卷走了大批关东百姓,把他们贩做奴隶,攻下越中后便大肆屠城,织田信长也没敢这么明目张胆,围困能登的时候更是令人发指,因为久久攻不下城,他竟然往城中投放瘟疫。这简直就是二战时期日本在华恶行的翻版所以,知道他为什么会成为军神了吧,不是因为他强,而是因为他狠顺便说一下,上杉谦信一生征战七十余阵,平手近三十阵,惨败两阵早中期的谦信,除了和武田打场面仗外,所面对的对手大多都是兵员不满千人的小豪族,基本都是以十比一、五比一、最次也是二比一的优势战斗,他所面临的对手也都是佐野昌纲、由良成繁、成田长泰、原胤贞、足利义氏这些完全称不上名将的人,即便这样他还是三番四次的被击退,反反复复好几次才打赢,臼井城之战更是在百比一的绝对优势下被松田康乡爆的体无完肤求采纳
假如武田信玄,上杉谦信不死,以后还有织田信长什么事吗
武田也上过洛,上杉也上过洛。武田上洛在三田原合战击败了织田德川联军,但是织田家只出了3000人,还是由撤退佐久间带的队。之后武田信玄病逝。上衫上洛在手取川合战击败了柴田胜家联军,羽柴秀吉没有参战。之后上杉谦信病逝。
无论是武田还是上杉,均是以骑兵为主。织田的组成是以铁炮也就是步枪为主。这其实就是冷兵器与热兵器的对战。也就是当时的技术还停留在火绳枪阶段,所以两者还有的一拼。但在当时的战场上,热兵器已经处于优势地位了。
个人感觉织田信长一直没有把他们太当回事儿。以柴田胜家拒上杉,以德川家康拒武田,以羽柴秀吉拒毛利。以明智光秀收。这是啥意思呢?在织田信长的眼中,无论是上衫还是武田这些大名,无非也就是与织田手下的方面军军团长相当而已。
也就是说,彼时武田家与上杉家的总实力。在军事与经济方面其实与织田家是不成正比的。无论上杉谦信与武田信玄军事指挥能力有多强。在军事与经济体量上和织田相比,就是狼和老虎的差距。所以我觉得就算他俩不死,也没什么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