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发音是如何确定的
据说,古人劳动喊号子,吭唷吭唷,于是有高亢之亢。母亲育儿之阵痛,哎唷哎唷,于是有生育养育教育培育之育。
我虽然没有进行专业考证,但我的直觉告诉:拟声字的发音,最符合自然逻辑。汉语最初的发音之根源,来自对大自然、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的声音的模仿。以下举例说明。
①咔嚓声。其中,卡=上 下,上不去下不来,咔嚓引起察看,于是有“卡、察”之音。
②咣当声,关门,恰好在当下发出,于是有“关、门、闷、当”的读音。
③滴嗒(打)声,水珠打到“的”物,答复耳,于是有“的、打、答”的读音。
④哒哒声,马蹄声渐近,声音越来越大,于是有了“达、大”的读音。
⑤咻咻声,谐xiu, xi, xiao。穿梭声尖、细、小,有狂风钻门缝之态,猫头鹰之嚣而萧瑟,于是有“细、檄、小、萧、嚣、哓、箫、啸”的读音。
⑥声,鞭打鞭炮的拍击声,自然有害怕,有趴倒声,于是有了“拍,怕、趴、八、爬”之类的读音。
⑦吧唧声,吃东西作弄着下巴,弓弩机关当即紧张,嘎机嘎机的,于是有“巴、即、机、挤、拔”之类的读音。
⑧吱嘎声,轮轴纺车的摩擦,床桌椅柜的破旧,风吹树枝折损,于是有“支、枝、噶、葛、咖、加、戛”之类的读音。
⑨知了声,一只蝉在树枝嚷嚷,告知正值仲夏到来/之/至,于是有“知、之、至、致、支、枝、值、只、直”之类的读音。
⑩哼哼声,发达高兴大哼/亨,生气嗔怒小哼/恨或发狠,于是有“亨、恨、很、狠、哏、拫”之类的读音。
伏羲、女娲的真正身份是什么
谢邀@悟空问答。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这个问题真的不怎么好回答,因为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很远的时期,我们目前称之为“上古时期”或者“远古时期”。
古代原始社会,科技不发达,并且自然灾害频发,所以人类在和大自然做抗争的时候,会进行祈福,祈求上天的保护,随着时间的流转,很多古老的人类传说被神化,所以流传至今的很多远古事迹,看起来真的是玄之又玄。
因此,如果想以正统人类发展史来描述远古时期,很明显没有足够的文献支持,如果以神话来描绘远古事迹,华夏疆域幅员辽阔,民族多样性,随着时代变迁,各部落之间分分合合,因此同样的神也有不同的描述,所以说,如果从神话方面来描述上古人物,也是非常有难度的。
今天,小哥从多种神话中的一个系统,来描述一下伏羲大帝和女娲娘娘的身份。
(伏羲大帝)
在《封神演义》中,我们得知“火云洞三圣”,他们分别是“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轩辕”,这也是我们常规中“三皇五帝”的其中一个说法。
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伏羲,雷泽华胥之子。)
《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推演先天八卦。)
《潜夫论五德志》:“(伏羲)结绳为网以渔。”(伏羲教大家织网捕鱼。)
《楚辞·大招》:“伏羲氏作瑟,造‘驾辨’之曲。”(伏羲,精通音律。)
《淮南子·天文训》曰:“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这个主要讲伏羲大帝是东方木神,执规而治春的意思,就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法典,治理部落国家。)
《楚辞·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宓妃”,即“洛神”,《文选》卷十九《洛神赋》注引《汉书音义》引如淳云:“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这个主要讲伏羲的女儿洛神。)
《吕氏春秋·孟春纪》曰:“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这个主要讲伏羲是东方木德,东方木神。)
《汉书·丙吉传》曰:“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坤执绳司下土。”(这个主要讲五方五帝。)
那么,在古籍中,关于伏羲大帝的外貌是如何描述的呢?他和女娲的形象是一样的,就是人首蛇身。
(伏羲大帝和女娲娘娘形象)
古代文献关于女娲娘娘的记载也非常多,有的文献记载女娲娘娘只有一位,主要功德有造人和补天,而有的文献则记载,女娲娘娘有很多位,相当于女娲娘娘是个神位,一代传一代。
而女娲娘娘造人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伏羲大帝和女娲娘娘是兄妹,兄妹结婚造人,另一种说法,人类是女娲娘娘捏黄土造就,所以我们华夏人的皮肤是黄色的。关于女娲娘娘造人,大体有这么两种说法,但是这两种说法又有不同的版本。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这个主要讲了女娲娘娘的外貌形态。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这个主要讲了女娲娘娘是创世神,造化万物。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则描述了女娲娘娘的外貌,同时还记载了女娲娘娘是上古时期的女帝,一日中七十变,则是记录了女娲娘娘造人的时候,施展神通,变化万物。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这个主要描绘了一个巨族,他们的名字是“女娲之肠”。
《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这个主要描述了女娲娘娘一起七十变的具体情。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这个主要讲女娲娘娘捏黄土造人的故事。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这个主要描述了女娲娘娘执掌人类繁衍的工作。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这个主要描述女娲娘娘炼石补天的事迹。
《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这个主要描述了女娲娘娘做了一种叫做笙簧的乐器。
《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
这个主要加载了女娲氏,他们的姓是风。
(敦煌壁画伏羲大帝和女娲娘娘形象)
因为伏羲大帝和女娲娘娘的传说很多,小哥这里就只说一种,供大家讨论。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创世神是大神,大神开天辟地之后,演化万物,而他的血脉吸天地精华,也孕育了自己的后裔,其中就有烛九阴和雷泽。
为什么说烛九阴和雷泽是大神的后代呢?
在古典中,大神的描述是“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
《山海经》中,烛九阴住在钟山,他“开目为昼,闭目为夜”,并且是人面蛇身,这被看作是继承了大神的特点。
《山海经》中,雷泽神长的是人首龙身,是雷神,他也继承了人首龙身,很重要。
而伏羲是雷泽和华胥的孩子,因此他们也算是后裔。
但是这样的推论也有很大的问题,首先“”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兵书的《六韬·大明》之中,后经三国文人徐整的《三五历记》发扬。又有《五运历年记》记载其化生万物。而伏羲和女娲娘娘的历史明显早于,虽然“”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但是在西周很早以前就有的口头传说,这个也有可能。
其次,关于华胥神的来源,有的传说记载,华胥是女娲娘娘造的人群中的一个,雷泽神听闻女娲娘娘造的人非常美丽,因此前去窥视,他见到美貌的华胥,心生爱慕,他决定由上天来决定他俩的姻缘,所以雷泽神在华胥前进的方向用力踩下一个巨大的脚印深坑,如果华胥进入脚印,那么就证明他们两个有姻缘,如果没踩进去,就表明上天不同意他们的姻缘,结果华胥继续向前走,果然踩进了雷泽神留下的大脚印里面,因此两神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生子伏羲大帝。
所以说,按照这个推论,伏羲和女娲娘娘明显差了很多辈,年龄差太多。
但是,华胥神的另一种说法,则又支持了伏羲和女娲是兄妹的说法。
(华胥,伏羲和女娲。)
华胥又称华胥氏,出生于华胥国。在古史文献里,她颇具神话色彩,“蛇身人首,有圣德”。又云其“履巨人之迹,意有所动,虹且绕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
古往今来,上百种中华典籍中均记载着一个叫华胥氏的氏族女首领及其儿女伏羲、女娲的故事。
《春秋世谱》所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
《世本》原著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曾祖母华胥氏。”
《庄子》里也两次提到“赫胥氏”,即“华胥”。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来,华胥是非常早的一位神,当时的社会还处于母系社会,而华胥则是部落首领,后来的皇帝、炎帝都是华胥氏的后裔。
所以华胥氏又被大家称为“中华人文始祖”,这比轩辕皇帝的时代又推前了很多年。
所以说,按照这个逻辑,大神身陨后,过了亿万年,天地生雷泽神,华胥神,两神结为夫妻,又生伏羲大帝和女娲娘娘,这样就对他们的血统和族谱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说法。
为什么夏代问题总是进展不大
为什么夏代问题总是进展不大?为什么纷争总是那么多呢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文字记载和史料根据。
尤其是我们目前尚未发现像殷墟那样典型的夏代遗址,包括自证性的甲骨文字,所以引起大家诟病。而“极似是夏”的二里头遗址,虽然挖掘了几十年,文物垒成山,遗址规模十分巨大,但总是被史学专家们垢病为商代早期遗址,只因没有甲骨文或铭文这种自正性材料,所以身份至今没有落实。 而最近重启的三星堆遗址,虽然与二里头和殷墟有相似文物及交叉纪年,但也因为没有挖出甲骨文,而让史学专家疑神疑鬼。
而史记夏本纪,对夏代各王的记载清楚明了,共17代王470年,包括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中兴…夏桀亡国及商汤灭夏,都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我们至今尚未找到证明夏代各王自身存在的都城遗址,及使用的文字和文物 …造成广大群众至今对夏代历史认识十分抹糊而混乱 !
而史学界也同样如此:在史料上讲的非常热闹的夏代历史,但是在考古上却冷冷清清!在考古学上热热闹闹的三星堆,包括甲骨卜辞中十分抢眼的妇好,在史料中却毫无踪影,双方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
这种史料与古迹之间发生的现象反复出现,本应该引起专家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和怀疑, 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几乎集体无意识,浑浑噩噩,至使我们普通吃瓜群众根本无法认识和发现真正的夏代历史事实… 这是人为的原因,不是客观原因 !
遗址都已发现 ,文物都己出土 ,只因解读标准不同而不予以承认…这怪谁呢?其实这就是“事出反常必有妖 "!说明在史料记载跟文字解读之间一定存在猫腻:不是文字解读出现了问题, 就是史料记载出现了问题,或者两者都出现了问题 …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解决文字解读与古籍落差问题 !针对夏代遗址,我们不能再用许慎 《说文解字》标准来解读夏代历史了,而必须改用商代铭文或图腾作标准了… 否则的话,夏代遗址就永远淹没在专家口水里了…
也就是说,夏代问题根本不是史料问题,而是我们自己认识问题!根本就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夏代纪年鉴定标准问题,而唯一能解决问题的考古又出现没有甲骨文尴尬局面 ,所以迫使我们只能另起炉灶,从现有古代遗址来说事儿 ,改用铭文和图腾来解读!简单一句话 :只要图腾有重复出现的地方就可以鉴定!
包括三星堆二里头及石峁和良渚,乃至殷墟亚长墓,及充满争议的妇好墓,甚至僕阳龙虎墓…必须重新全面鉴定!当然不是用甲骨文,而是用商代铭文及文物图腾来重新鉴定,让所有商代遗址从头过筛子,绝不遗漏任何一座有疑问有争议的遗址和文物,包括图腾符号…
首先是妇好墓,本身的文物数量之多,礼器级别之高,所处宫殿地位之显赫,与贵妃地位明显不符,尤其墓中铭文尚未与史料互证情况下,就匆匆作结论,是十分草率的 !为什么国家却对此毫无感觉 ?这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
难道郭老并不知道《说文解字》与甲骨文之间存在1000多年的会意误差吗?这也许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也就是说夏代遗址就在眼前,只不过我们不认识,甲骨文中本来就有夏字,只不过我们不认识,夏字历经千年已经变身,或者就是一个文物图腾符号,就摆在眼前,几乎撞脸了,可是我们就是不认识… 这才是最根本因素 !
所以我们最近几年,彻底放弃了殷墟模式和甲骨文思维,彻底放弃了许慎《说文解字》标准,而采用商代铭文和图腾来解释,提出重鉴妇好墓,重启商代铭文的解甲标准,根源 就在这里…用句大白话就是:彻底郭沫若对妇好墓判断结论 !建立以图腾铭文为标准的夏代识读体系…仅此而已!
二里头三星堆至今没有发现甲骨文的情况,其实说明了一种我们无法接受的现实:夏代遗址中可能根本就没有文字!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夏代根本还没有诞生文字!史记夏本纪是撒谎!
可是,几乎所有专家学者包括我自己,仍然对甲骨文充满幻想,想去挖出甲骨文!结果一次次头破血流,一次次筋疲力尽!一次次充满幻想,一次次弑羽而归,一次次面对失望,一次次面对绝望…
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教育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想法,去寻找其他的可能…可执迷不悟者一次次前赴后继 …
而一部分叛逆者和清醒者以先行者的目光,渐渐对这些遗址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图腾文物产生了怀疑…
为什么这么多的图腾文物和青面具呢?它们是什么意思?是人是兽?是人还是外国人?是牛头还是马面?是龙头还是虎面?二里头三星堆龙虎墓为什么都有这种似龙的图腾呢?而我们人又为什么叫“龙的传人”? …
所以这几年,我依龙虎图腾为线索,开始用史物铭图四重证据法的 ,逐渐解锁了二里头/三星堆/良渚/石峁/殷墟妇好墓/亚长墓/僕阳龙虎墓的属性问题,基本确定了:
二里头是大禹墓地兼治伊工地 ,三星堆器物坑和石峁皇城台是商汤灭夏产物, 妇好墓是帝喾建的颛顼祠堂 ,亚长墓是帝喾墓,龙虎墓是颛顼墓,良渚是颛顼南巢…
并逐渐对比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表,形成了颛顼夏本纪世系表,基本总结了夏商周“三氏六族九司”的王位传承表,如下图:
形成以少昊/颛顼/帝喾三大氏族为主体的夏代氏族联盟,并由唐虞夏殷商周六族参加,逐步形成叔侄王权传承制,以三星堆青铜龙树为王权轮转图腾,以青铜龙面具为王权传承图腾,形成王权轮流值班制度,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夏代王母制度。
也就是赫赫有名的上古禅让制的原形,即史记中记载的尧舜禹禅让的夏启制度…更是夏代作为国家联盟的文物铁证…而《山海经》中明确记载有“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内容 ,更是启位轮转的真实写照,如下图:
以龙身为枝,以鸟身为日,以龙面具为值日…而殷墟甲骨文“凤”字就是其完美再现!
而许慎《说文解字》及汉史文献,是无确解释这个含义的…因为图腾在商汤灭夏时已埋入地下了…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
也同时解答了甲骨文的起源于夏代图腾的千古之谜 …让所有人真正清楚而明确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民族出身和信仰来源问题 !原来都是夏代龙图腾信仰所致!
妇好墓
那么妇好墓问题也解开了谜底 ,之所以郭沫若把妇好鉴定为商代23王武丁的贵妃,原因就是把商代铭文的女字解读成汉字女了,而事实上,铭文女代表的不是女人,而是戴面具的跪人形象,指面具王(戴胜王母)如下图:
那么它的引申意就是王权继承人含义,只不过他这个王权象征,并不是商代的青铜鼎, 而是戴在夏王脸上的龙面具了,三星堆青铜面具就是证明!
龙虎墓
至于为什么龙图腾是夏祖颛顼的王权象征…这一点呢,不仅民间有龙的传说,还有三星堆二里头及龙虎墓中的龙虎图腾证据,如下图:
二里头
二里头3号宫殿出土的绿松石龙, 也是龙图腾之产物,如下图:
铭文“禹”字也是“抱龙人(抱虫人)之义,如下图:
铭文“禹”字与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主人抱着绿松石龙下葬,两者“撞脸”!如下图:
证明二里头墓主人就是大禹本人 !二里头就是大禹墓地和治水工地,也是夏代晚期都城!这一点符合史记对大禹治水相关记载,“三代之居,皆于河洛之间”…
而大禹是颛顼之孙,伯鲧之子,自然就是龙的传人…
另外虎图腾,则传给颛顼长子穷蝉,形成虞舜先祖之虎图腾,史称虞,铭文虞即是虎头人鼎会意,如下图:
而史称舜为重瞳,三星堆出土纵目面具和虎头龙身尊,应是其义…当然,石峁石雕及殷墟青铜鼎饕餮纹…应也是虞舜虎图腾遗迹,如下图:
当然,我们除了史料和文物之外,也有铭文佐证龙虎墓是颛顼墓,即亚长铭文的端倪…如图所示:
亚铭文“亚”字在甲骨文中是太阳符号,写成“十”字 ,铭文写成“亚;而颛顼即少昊传人,号高阳氏,如下图:
“长”字铭文是象形文字 ,是“头戴羽冠,手拿拐杖或权杖、的酋长”形象,我们从亚长墓中发现了一把类似手杖的青铜手器,确定应是亚长的权杖兼手杖,如下图:
而经专家对龙虎墓的主人骨骸检查,其双脚髁骨有变形之状,证明是有残疾的,如下图: 。
故我们分析亚长铭文中酋长是个拄拐人(瘸子)。根据史料记载,颛顼号高阳氏,是少昊传人,同时竹书纪年及左传记载有“颛顼居僕”“僕为帝丘”之语,此地又处于先商“下七垣”遗址带,符合先商及夏古地望,如下图:
所以龙虎墓极有可能是颛顼墓…如下图:
所以河南濮阳西水坡极有可能就是夏祖颛顼之都城帝丘!这就是用商代铭文和图腾来解读夏代遗址的具体成果之一,二里头三星堆石峁良渚也如此,不知大家是否认可,感谢大家阅读!
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是什么
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推特说起
我们常在网上看到特朗普的推特(讲话视频),有时会觉得他是否患上“神经病”,一会儿气势汹汹,一会儿出尔反尔,或前后矛盾一一,先不解,后细想,哦,那是典型的西方哲学思维。即把某件事,从整体的环境中剥离出来,以自身体益(或具体目标)出发,就下判断或采取措施。不顾全球或别国的的益。
又如,韩国一家韩美合资大企业,遇到困境时,美方武断地说:裁员!韩方代表大吃一惊!按东方人的思维,从大整体范畴入手,如何度过暂时困难,。裁员,增加国家社会压力,又为以后有机会发展时设障碍。可以采用先减工资或欠工资的方法,另筹资开发新项目等。要有长远的打算呀!
这让我想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家熟悉的“阳”与“阴”(其代表光明与黑暗)的学说。表面上看来是相反的,实则相依存,互相影响的。事间万物,茫茫宇宙,都由其组成的。都可用阳与阴来解释。
简单些说,东方哲学就是古人说的“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也是俗话说的“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再举个最简单例子。人写通地址,先从省、市、县、区、街道才到门牌号,西方则反之,先从门牌号写起一一这形象说明,东方哲学思维从全局到一域,西方从一域入手,去推演全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