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孝和死后孝的区别是什么
有一次老家那边的李大娘没了,儿女们围着哭得死去活来,肝肠欲断的,母亲回家时却说了一句,“活着不孝,死了乱叫”,不嫌丢人!
李大娘年轻守寡,她有三个儿子一个闺女,为了孩子们不受委屈,李大娘没有再嫁,她辛辛苦苦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竭尽全力地为儿子一个个娶上了媳妇,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有两个儿子都出去给人家做了上门女婿。
儿女们都有了自己的家,李大娘开始了为孙辈服务的日子,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因为文化都不高,只能出去打工,只要他们一出去,就把孩子往李大娘那里一推。
老三看老大把孩子推给婆婆,于是也效仿,就这样,李大娘毫无怨言地将几个孙辈的孩子也带大了。
后来李大娘就老了,人老了,干活干不动了,带孩子也带不了了,儿子们也就不再需要她了。
李大娘后来又添了腰腿疼的毛病,她自己没有钱,就找三个儿子商量,能不能每家每年给1000块钱,可是老大媳妇不出,说是当年她嫁过来的时候,给的彩礼最少,李大娘亏待她。
老三媳妇见老大不出,也就不吱声了。
最后还是闺女偷偷给李大娘买了几盒药,因为闺女日子过得也不宽裕,李大娘尽量不给闺女添麻烦。
李大娘的腰腿疼病越来越严重,先是走路费劲,然后一瘸一拐的,后来就拐上了拐杖,最后连出屋子都困难了。
闺女找三个哥哥商量,要么出钱,要么出人照顾老妈。可是三个哥哥意见不统一,闺女说要不我就接到我家去照顾,你们哥三出钱也行。
哪知几个哥哥却不同意,认为妹妹这样做是在打他们的脸。
终于,三个儿子同意各家轮流侍候,一家呆两个月,李大娘在大儿子家轮了两个月,人就彻底瘫痪了,后来轮到二儿子家,还没住到两个月,人就没了。
听村里人告诉,她的二儿媳妇把她整天往小屋里一关,连管也不管,到了饭点就端点东西进去,放那就走,爱吃不吃,最后屋子里弄得臭气熏天,媳妇捂着鼻子子骂,根本不给收拾。
后来李大娘没了,却数二儿媳妇哭得最欢,喊“娘”喊得最响,人们当面不说,背地里谁都知道怎么回事。
生前孝才是真的孝,死后孝只是做面子给旁人看,其实对老人什么样,大家心里都清楚着呢。
人老了,吃啥也吃不动了,给他钱也不会花了,最希望的大概就是儿女们能常过来看看,给个好脸色。
百善孝为先,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能对别人怎么样呢?
那些老人生前不管不问,死后却为其大操大办,风光下葬的儿女,只不过是在硬给自己撑面子罢了。
死后千张纸不如生前一碗粥,每个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生而为人儿女,为人父母,一定要及时行孝,给子孙后代做出榜样。
子贡为何在孔夫子墓旁守墓六年
古代人父母过世守孝三年,可子贡因为孔子是自己的老师却守效六年,可见古代尊师重教之心何其诚恳,一来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子贡又是孔子得意门生,而且还是三千门生中的七十二高徒的最得意门生,古人历来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教条!在古代的人是很看重读书有知识人的,因为古代只有少数有钱人才有获得读书的机会,大多数平民百姓很难有获得读书的机会,而孔子也收平民百姓的子弟读书平等对待,在子贡看来父母是给了他的先天生命,而孔子是他的知识的引路人或灵魂导师,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尊重知识的国度,对老师先生尤其尊敬,天地君亲师历来就是人的信条!主要还是因为子贡非常尊师重教,也还有对知识洗礼的崇拜!子贡视孔子为自己知识灵魂的思想教父!古代人对读书人都看得很贵成,而且对知识分子的划分有很强的等级划分,很多都是从内心佩服一个有知识的人,而且还很尊敬师长,这也是一种传统!
另外,子贡长年经商在外,在孔子晚期身边的时间相对于其他学生比较少了些,心里很愧疚,正如现代的一些人所说的,父母离世活着不讲孝,死了讲假孝的人彼彼皆是,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也可能有一种掩盖的心理!爱面子或许也是人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吧!
堪称有深度还很经典的电视剧有哪些
1、《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改编自二月河同名长篇小说,由胡玫执导拍摄,唐国强、焦晃、王绘春、杜雨露、徐祖明、杜志国、赵毅、李颖等主演。
演绎了雍正皇帝一生的风雨经历, 康熙皇帝驾崩,继位者四阿哥胤禛。在当政后出现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河南案”、“铁帽子亲王大殿发难逼宫”、“含泪杀亲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绅敛财和宫廷内部党争、挤压的历史事件贯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
2、《天道》
《天道》由张前执导,王志文、左小青、曾红生及石爻领衔主演。该剧讲述了年轻的女警官芮小丹通过朋友结识了商界怪才英,并受托在古城照料英的生活。英异于常人的性格和让人瞠目结舌的才华深深吸引着芮小丹。借由对音乐的共同热爱和制备音箱的契机,芮小丹和英建立了恋爱关系。
3、《手机》
《手机》由沈严、王雷执导,王志文、陈道明、梅婷、刘蓓、柯蓝等主演的都市剧。该剧讲述了著名清谈节目《有一说一》主持人严守一工作上遇到了很大的危机。因为原先支持他的主管节目的老总退位了,新换来的段总一味追求收视率,使得原先的节目定位和风格开始摇摆的故事。
4、《伪装者》
《伪装者》由李雪执导,胡歌、靳东、刘敏涛、王凯领衔主演的年代悬疑谍战剧。该剧以战争中汪伪成立时期为背景,通过上海明氏三姐弟的视角,讲述了抗战时期上海滩隐秘战线上国、共、日三方殊死较量的故事。
5、《潜伏》
《潜伏》由东阳青雨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广东南方电视合出品,孙红雷、姚晨、祖峰、沈傲君领衔主演,姜伟、付玮执导的题材谍战剧,改编自作家龙一的同名短篇小说。 《潜伏》主要讲述1945年初,国民党军统总部情报处的余则成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军统处地下党的故事。
6.《琅琊榜》
琅琊榜的布景和衣冠服饰,真真讲究用心,宋齐梁陈这段历史学得少,剧也不多,服饰自然不是很了解。 剧情不拖拉,不浮夸,色调配音都极佳,细节很好,以礼为邦!喜欢!
遥远的绝唱原文
对于那个时代、那些人物,我一直不敢动笔。
李典为什么不是五子良将
所谓“五子良将”,指的是汉末三国时期曹操部下五员大将,他们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五人智勇兼备,具备独自统兵的能力。在历次战争中,进攻他们往往是先锋,撤退时常常让他们断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将上述五人的列传合为一传,并在评论中说道:“时之良将,五子(指上述五人)为先。”后人称之为“五子良将”。
李典,字曼成,东汉末年名将,今山东巨野人。李典是与张辽、乐进、徐晃、张辽等将领不同,地方豪族出身。李典的从父李乾,禀雄伟之气概,得以于乘氏县聚集了数千门客,可见其家族势力不一般。
《魏书》记载“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正因为李典文化底子厚,我们还记得他和张辽搭班子在逍遥津驻守时,当孙权大兵压境后,和张辽一向关系不好的他,放弃前嫌,同舟共济,说出那句流传千古的话:“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所以祢衡在调侃曹操手下文武时说“李典可使传书送檄”,祢衡意思是肚子里有点墨水又喜欢读书的李典最适合做“传书送檄”的活!
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尊敬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三国志》里陈寿对李典的评价是儒将,这个评价是很高的。李典的真实历史功绩有:
1、官渡之战期间李典负责押运粮草。袁绍被击败后,升为裨将军。曹操攻击袁尚、袁谭时李典与程昱负责押运粮草。袁尚部下高蕃屯兵河上阻碍曹军用水道运粮,李典看出高蕃轻敌,与程昱渡河将其击败。
2、建安九年(204年),参与围邺城。建安十年(205年),与乐进围于壶关。建安十一年(206年),击管承于长广。封为捕虏将军、都亭侯。
3、、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使刘备北侵,夏侯惇领兵,刘备退兵诱敌,为李典看破刘备想使用火攻,但不为夏侯惇接纳。夏侯惇与于禁进攻,为刘备伏击,为留守的李典击退。
3、建安十四年(209年),李典与张辽、乐进驻守合肥。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引兵包围合肥,李典不计私嫌与张辽共破孙权,威震逍遥津,解合肥之危。
李典没有进“五子良将”,并不是说他能力不够,其实他是文武皆备的曹魏名将,在某些方面的能力甚至有过人之处。综合分析主要有若干原因:1、他病逝得早,享年三十六岁就英年早逝,失去了更多的立功机会;2、李典素以学识见长,出则可为将,入则可治民,曹操觉得李典是个可造之材,多次让他太守,试着管理百姓。这就是其过人之处,曹操手下善于厮杀的大将有的是,但是可以独当一面、治军管民的复合型人才确是比较稀缺。3、“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说明修为到家的李典本身眼界胸襟就高人一等,对鹰爪飞扬的纯粹武将之功并没有很大兴趣。这种感觉很有点类似当年诸葛亮抚慰关羽不要与马超争强好胜的话:“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
详情请参阅拙作:李典为什么没有进三国曹魏的“五子良将”?
欢迎交流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