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卡西亚的介绍
遗忘之地艾卡西亚从巫毒之地一直到海岸线的重峦叠嶂之间,有一处被遗忘之地。大家都认为那是一片荒原,毁灭于远古符文之战的遗迹。然而,这不过是艾卡西亚的表象。误入罪恶之地的旅客通常的命运是死亡或被人遗忘,不过无论哪一种或许都是种解脱。这里是毁灭之地,远古城市的遗迹漫天迷雾,尽是奇形怪状巨大腐朽的石像,并且都是些黑暗恐怖的神祇。这里崇拜的是无尽虚空的生物。艾卡西亚现在仍有人居住,他们是当初这个黑暗之地建造者们的堕落后裔。几乎所有的本地居民都祖辈相传演习来自无尽虚空的远古魔法。他们等待了数代人之久,一直在研习禁断书籍内被遗忘的预言。他们滥用魔法,再一次拉近了瓦洛兰世界和其他异世界的距离。他们一直在等待,某一天可以跟随主人进入无尽虚空,这样就可以再次重建艾卡西亚,并在异世界寻找他们的恐怖天堂。那一天终于到来了。最近的一次符文之战里,艾卡西亚的术士们开始启动他们一直所期待的任务。他们的第一步是探寻召唤者峡谷,从中找到可以无限使用魔法的方法。而他们的成果就是科'加斯的出现。这只虚空巨兽如今在英雄联盟内战斗,不过艾卡西亚人知道那不会太久。当科'加斯厌倦之后就会回到艾卡西亚,一个新的纪元将随之开始。
古代为什么要控制盐
你可别小看这盐,皇帝能睡多大的宫殿,能娶多少个老婆,全靠这盐了。
也别觉得我吹牛,我们就拿春秋时期来说。齐国有盐,齐公住的是富丽堂皇,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娶的是绝色佳人。其他公都混得太差劲了,韩侯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燕公住的是苦寒之地,秦公还在西戎放马哪。唯一一个混得稍微好点的中原诸侯-魏侯,在有盐的时候挥霍无度,在没盐的时候穷困潦倒。
当然了,可能会有杠精来杠一下,说韩昭侯穿打补丁的衣服是崇尚节俭,是号召全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但问题来了,为什么齐国不用节俭?就是因为太有钱了,管仲为了鼓励消费,自己带头花钱,养成了“为齐国崛起而花钱”的精神。齐国为啥有钱,还是因为盐。这个盐对人、国家、民族的影响太大了,本文的主题就是让人明白:盐的重要性、为什么控制盐。
运城有个盐池,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一个盐池,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逐鹿之战时期。逐鹿之战的目的就是争夺中原,而运城盐池就位居于中原。
抛去神话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在战争初期,蚩尤是领先于炎黄二帝的。九黎族的体力要优于其他民族,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长期食盐。
《孔子三朝记》中说:皇(黄)帝杀之于冀中,蚩尤肢体身首异处,而且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意思就是蚩尤的身体化成了运城盐池,但是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黄帝与炎帝、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就是为了争夺运城盐池,具体见于《中华五千年史》(ps:作者张其昀,原话:炎、黄血战(黄帝克炎帝于阪泉),实为食盐而起。)。同样可以参考的资料是《文化史导论》,作者是钱穆先生,他在书中的观点就是解县(运城)盐池是中原各大民族的争夺对象,谁占领盐池谁就有较大的话语权,就是各大民族的共同领袖。
黄帝、炎帝、蚩尤围绕着运城盐池的归属权展开了大战,最后的结果就是黄帝取得胜利。不过上古史已经很难考证了,就算我找出一些史料,恐怕也难以说服人。我们举几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来佐证一下有没有可能因为盐池而爆发战争。
1:齐国的食盐霸权
在管仲、齐桓公这一对组合之前,齐国强大的并不明显,甚至还可以说齐国并不强大。但是自管仲、齐桓公俩人一番折腾后,齐国强大的太明显了,力压群雄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俩开启了“盐铁专营”的历史,率先垄断食盐贸易,之后利用食盐内销、出口谋取暴利,使齐国迅速富强。划重点,富强中的富在前,有了钱,齐公才可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强军富民。为什么齐国能开启“盐铁专营”?就是因为人家有食盐产地。搁到现在,就相当于迪拜、科威特那种靠石油成为暴发户的国家。
2:魏国的跌宕起伏
魏国在刚开始的时候,那是强的一笔,谁不服就干谁。在传统历史中都一直注重描写君主、将军的指挥能力,当然了吴起的指挥确实很厉害,但是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吴起崛起和钱离不了关系。吴起率领“魏武卒”横扫天下,这个魏武卒可是重装步兵。在其他国家实施义务兵的时候,魏国率先开启了雇佣兵的制度,给武卒分房、分地、分钱;在其他国家还是用小刀的时候,魏国率先采用了重装备,给武卒配备了重甲、利剑、弓弩、长戟。
搁到现在,大概就相当于你没工资,而且还拿着小刀;我工资高,而且还全副武装,你拿什么跟我斗?你砍我几刀,不见得能砍破我的盔甲,我轻轻给你一刀,你就尸首分离了。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其他国家没钱给士兵配这些东西?为什么魏国可以?就是因为魏国掌控了运城盐池。而在运城盐池被夺后,魏国连组建魏武卒的钱都没了,国力急转而下。而魏国的命运之所以跌宕起伏和运城盐池脱不了关系。
3:巴蜀的百年厮杀
在南方很多地区尤其是云贵川地区,他们称呼盐为盐巴。为什么叫盐巴?因为这个盐是巴人卖的。在远古时期,渝东地区有三大盐池,分别为巫溪宝源山盐泉、彭水郁山镇伏牛山盐泉、湖北长阳县清江盐泉。围绕这三口盐泉,巴蜀地区爆发了数百年厮杀。
最开始巫咸国占领盐泉,然后把盐卖给巴人,巴国的商人把盐带到西南的各个民族,久而久之就称呼为“盐巴”。巫咸国靠卖盐赚得盆满钵满,开始过上了“迪拜生活”(不用干活、还有高质量的生活)。
巴国眼红,然后就开始打仗,累死累活灭了巫咸国,自己开始过上了“迪拜生活”。
蜀国眼红,然后就开始打仗,累死累活抢了一口盐泉,自己开始过上了“迪拜生活”。
秦国人眼红,然后准备打仗,但是好巧不巧李冰发现了盐井,四川人开始过上了“迪拜生活”。
楚国人眼红,然后开始打仗,轻松抢到了盐泉,自己开始过上了“迪拜生活”。
秦国人又开始眼红了,我累死累活打巴国,你趁机偷盐泉,不地道啊。不过楚国人的行为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你活得光鲜亮丽,不过是有人替你累死累活。
之后秦国、楚国围绕这三大盐泉,爆发了长达九十年的战争,直到杀神白起的降世,这才暴打楚国,抢到了盐泉。
看到了吗?盐这个东西,往小了说可以影响到朝廷的税收,影响皇帝能娶几个老婆、住多大的宫殿。但是往大了说,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强弱,历史的走向。一言可不可以兴邦我不知道,但是一“盐”一定可以兴邦。最后打个比方,古代的盐就相当于现在的石油,谁拥有了谁就能过上“迪拜生活”。你说盐重要不重要?肯定重要,而至于为什么国家控制盐,就是因为它重要。它不是民生物资,而是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
控制盐的原因:4900万
1:赚钱
没有什么比钱更有说服力了,为什么控制食盐?它赚钱啊。试问一下,每年4900万白银的收入,谁不眼红?
《资治通鉴》: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饰、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
《清史稿.食盐盐法》:宣统三年,度支部豫算,盐课收入约四千九百万有奇。
这两条记载已经很有说服力了,每年4900万两白银的收入,皇帝他能不眼红吗?而且朝廷的财政总收入的大头就在食盐上,皇帝吃的、喝的、穿的、睡的、百官的衣食俸禄全指着盐了。
这是古代的收入,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是一个什么概念,我做一个假设。古代人吃不起盐,盐的价格也比较高,现在的食盐价格比较低,要提高到20块钱才符合历史。目前盐是2块钱一袋,也就是说要翻十倍才符合历史。中盐集团年销售160万吨食盐,覆盖全国4.2亿人口,营业收入273.55亿元。全国14亿人口,所以中盐的销量、营业收入都要翻3倍,外加上价格翻十倍,大约就是8190亿元。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举例,只是为了给大家展现出盐的巨利。中盐并不是以赚钱为目标的,中盐的目的是让全人都吃上低价盐,这是为什么?这就又涉及到民生了。
2:民生
如果说石油是机器的血液,那么盐就是人体的血液。作为人的必须品,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规定成人每日必须摄入6克食盐才能满足人体机能所需,因为如果摄入量不够,那么就会头晕眼花、四肢无力。在《狄仁杰》中,有一些人恶意垄断食盐,导致老百姓吃不起食盐,走路的时候腿都站不直。这一点我想大家都体会过,一两天不摄入盐就有很大的不良反应。
如果说中盐要逐利,那么会有很多人吃不起盐。但中盐毕竟是国企,以保障民生为主,所以一直低价售盐。专营制度的弊病很多,但是保证低价售盐,还是一个巨大的惠民工程。如果把食盐交给资本家,那么很快我们就能发现很多天价盐,或者资本家打着各种口号来涨价。
古代朝廷垄断盐虽然获得了巨利,但是如果要是商人垄断,那么囤货居奇的现象可能会更严重。盐商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一定会在全国各地展现出来。不要把资本家、商人看得太好,他们累死累活不就是为了赚你的钱吗?难道他们累死累活还要让你赚钱?那他们闲得蛋疼吗?真有那个好事,自家人都排不上号,更别说你了。
最后再说一下盐的重要性。从历史上来看,往小了说,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财富;往大了说,可以影响一个家族的命运;再往大了说,可以影响一个地区的命运;再往大了说,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
为啥国产第一艘航母叫山东舰,求科普,省份那么多第一给了山东
根据中舰命名规则,航母是以省级行政区来命名的,第一艘航母编号16,为“辽宁”舰,第二艘航母弦号17,为“山东”舰。“山东”舰CG图
至于为什么这份荣耀偏偏给山东,我觉得跟所谓人口、经济水平没有什么太大关系,毕竟要这么论,山东省GDP总量仅排在全国第3,那为什么没给排在前面,更富裕的广东或者江苏?山东舰机库
从地形上看,辽宁和山东都分布在渤海边,一上一下,一南一北,对渤海呈现双龙遏守之势,是守护北部出海口的重要据点。从这个层面讲,既然第1艘航母给了辽宁舰,那就有理由第2艘划给山东。
另外,航母是制海神器,需要有优良港口,山东正是具备这一条件,像青岛港口等就是非常知名的军港。虽然“山东”舰母港在海南,但回“娘家”也得有“容身之所”不是?这也许正是此次国产首艘航母命名跳过河北,颁给山东的重要原因。山东舰舰岛
此外,从海岸线分布图来看,从北到南,排列得非常清楚,辽宁、山东都是海岸线突出之地,而河北正巧不巧往里面凹了一块。同时,海岸线还突出的省份还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因此根据以上的推测,下一艘航母,极有可能被命名为“江苏”舰。
究竟是与不是,让我们接下来见分晓吧!
北宋为何把都城设在河南开封
大宋初建时,赵匡胤就认为:定都长安是上策,定都洛阳为中策,定都开封只是下策。
可是,大宋的都城后来一直在开封,直至“靖康之耻”,南渡。
这是怎么回事呢?
赵匡胤“迁都”之议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在开封作了皇帝。
然而,赵匡胤并不认为开封适合作为大宋的永久性都城。
他很早就表明了态度,认为应该定都的原则应该是:“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
基于此原则,他认为定都长安为上策,定都洛阳为中策。
长安自不必说,“关中四塞”,依托关中“形胜之地”以制天下,最符合“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的设想。
洛阳的地势不及长安,那也有邙山及八关为屏障,也算是有险可依。
开封周围则是平原沃野,除黄河外,几乎无险可守。
因此,赵匡胤一直想要迁都。
不过,以其弟赵光义(后来的宋太宗)为代表的重臣则反对迁都,主张就在开封定下来。
立国之初,由于平定方镇叛乱和南方诸割据,赵匡胤只好暂切放下争执。
基本平定方镇叛乱和南方诸割据后,赵匡胤开始采取实质动作。
976年四月,赵匡胤率众臣“西幸”,“有迁都之意”。
众臣看出太祖心思,遂开始激烈反对。
有人提出洛阳“京邑凋敝”、“军食不充”;有人则提出“千乘万骑,盛暑从行”,从各个方面分析洛阳不可为都的原因。
显然,这些原因不可能打动赵匡胤,老赵没有理睬。
最后,老弟赵光义出面,“叩头切谏”,言辞恳切。
赵匡胤见反对意见过大,遂暂时放弃了立刻迁都的打算。不过,他仍然表示,等到条件成熟,还是要迁都!
当然,赵匡胤没有等到条件成熟的那一天。
半年后,赵匡胤就去世了,其弟赵光义继位。
赵光义从来就反对迁都,他做了天子,自然不会再讨论什么迁都了。
此后,开封,就成了大宋的永久性都城。
那么,大宋长期定都于此,此后再不主动迁都,有何内在原因呢?
定都长安、洛阳的现实困难
宋太祖出于长远考虑,想要效法汉唐,“据山河之胜”。
青山常在人易老,当时的长安、洛阳,也确实在地势上能满足这个条件。
不过,时过境迁,定都并不只是考虑“山河之胜”,还要考虑其他各种条件。
长安,已不是汉唐时的长安了。
西汉时,关中“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富甲天下。
不过,由于多年的过度开发和战乱,尤其是在大运河开通后,经济重心已经向东,向南,关中已经调弊。
长安的经济条件已大不如前,要迁都过去的成本过高,因此,尽管赵匡胤认为定都于长安是上策,但仍然没有考虑迁都过去。
洛阳的条件也已大不如从前。
由于洛阳到开封的水道已遭破坏,江淮等地租赋抵达开封后,要走较长的陆路才能抵达洛阳,运输成本很高。
总体来说,长安确实已不适合为都城,洛阳条件虽不如从前,但也是可以作为迁都备选的。
那么,开封有什么好,让北宋历代天子都定都于此呢,
这要看看大宋皇帝在想什么了。
强干弱枝
咱们看大宋的历史,替大宋皇帝操心,认为他最害怕的是北方的辽军骑兵。
大宋天子可不这么想。
他们最担心的,是地方上的藩镇。
自晚唐以来,天下乱哄哄的,不都是藩镇太强导致的吗?
怎么压制藩镇呢?
力主定都开封的赵光义就指出:惩唐季五代藩镇之祸,蓄兵京师,以成强干弱枝之势。
在统治中心集结压倒性军事力量,看谁敢?
开封正是能实现这一理想的最佳选择。
开封有四河可以漕运: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河。其中,汴河自隋唐以来就是南北水运交通干线,是南北交通大动脉,而开封正是汴河冢书。
借助汴河,西接黄河、渭水可达洛阳、长安;东南可通江淮、两浙、荆湖,并联系岭南、川蜀广大地区。
因此,天下的租赋可以便利地云集于此。
所以,当初反对迁都的李怀忠就表示:借此,“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
大量兵马集结于统治中心,强干弱枝,可以压制任何不安分的地方势力。
对辽作战的需要
后人多说大宋立都于无限可守的开封,是被辽长期压制的重要原因。
其实,正是因为宋辽态势,才使大宋必须立都于开封。
自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后,大宋在河北方向已无险可守。
有险可守时,朝廷尚可分兵据守险要关隘,大军自后方去支援尚相对从容。
然而,大宋没有这样的条件。
无险可守,就只有用人来构筑防线。
河北各州,大宋都要分兵防备,处处受敌。
因此,朝廷必须在对辽前线长期驻扎大军,以最快速度阻击辽军,否则,辽军长驱直入,后果不堪设想。
而大宋不可能放心委任大将统一指挥大军,一切统一部署,皆要由中枢负责。
这也意味着,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情况下,这也意味着指挥中枢必须靠近前线,否则,朝廷很难快速获取前方信息,传达作战指示。
开封是距离宋辽前方最近的大城,利于提高统一指挥的效率。
以开封的交通情况,可以快速集中河南诸路精兵,越过黄河径直北上即可抵达前方,效率高、速度快。
无险可守导致被压制的说法并不客观
开封无险可守,导致北宋统治中心时刻受辽人威胁,进而导致北宋出于被动,是常见的说法。
然而,这一说法并不客观。
西汉、大唐,定都长安。
长安确实有”四塞“,但汉初、唐初时,长安并不安全。
汉初时,河南地(河套平原)为匈奴所控制。河南地距长安不足千里,自此出发,匈奴骑兵只需急驰一二日即可抵达长安。
唐初时,太宗初登基,突厥即直扑而至,以至有”渭水之盟“这样的城下之盟。
相比之下,开封好歹还有黄河为屏障,比之汉初、唐初时的长安还是要安全一些的。
如此来看,北宋被长期压制,绝非因为开封无险,而是武力不振所致。
打不过别人,躲到哪里又能安全呢?躲到哪里又能不被压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