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攻略手游攻略正文

三国全战 贾诩(三国志评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发布时间:2023-08-07 13:10:22 来源:其它 作者:未知

三国志评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谢邀答。《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汉自始祖刘邦至灵帝刘宏近四百年统治,汉祚业已衰颓该改朝换代了,而刘皇叔仍妄想"恢复汉室″,猜孔明也深谙刘备乃逆历史潮流异想天开的干活!但感于刘备三顾茅庐之殷勤劲而助刘并以隆中对策三分天下及以后联吴抗曹继而统一中原为既定方针。算盘是打得很响的,可惜有悖天下大势终难成功!仍是一句老话,凡成事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运移汉祚终难复″,天既不助刘备,纵有三个孔明韩信再世也无济于事,此乃天意非诸葛亮不懂军事也。

先主驾崩,孔明只有北伐中原一条路可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迟早横竖是死,博一博尽人事,用他的话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志为什么能够在众多三国游戏中脱颖而出成为经典,乃至现在的很多游戏还要和它比较

谢邀。《三国志》系列诞生的时候是1985年,那时候枫叔还不到两岁。作为80后我算是陪伴游戏产业一路走来的一代,因为从业关系,见证了很多游戏史上非常关键的时刻。但归根结底总结海外游戏,或者某一系列成功的原因,枫叔觉得只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持之以恒。

很多年轻人会疑惑,为什么我们国家的题材,本人开发的这么经典。这并非我们没有人家懂自己的历史,更多因素是我国发展的模式,在当时不具备开发游戏产品的能力。当我们有了这个能力的时候,像光荣这样的企业开发水平和内容质量,已经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甚至是模式代表性了。

85年当第一款《三国志》诞生的时候,就拿下了当年日本BHS大赏的第一名,并且是当年最受玩家欢迎奖的得主。二代在4年后发布,并且直接刷新了第一部的全部记录,取得巨大成功。在这样的模式下,又过了4年,《三国志3》发售,很多人惊讶的发现,它和前两部有了天壤之别。这种做法贯穿三国志系列延续至今,而这也是国产游戏最不足的一个方面。

简而言之,海外游戏,某一个题才得开发组,会根据需求,大胆选择打破常规来进行开发。而我国的多数工作室,在取得成功后会比较保守,不敢在模式上取得太大的变化。就好比仙剑系列,整个系列的发展过程,也就是Q版或真人版的直观区别而已,操作模式上的颠覆并不大,而三国志系列至今,之所以大家有人喜欢309,有人喜欢311,有人喜欢313……就是因为它依然在不断打破自己的原有表现模式,让游戏在同一题材下变得更丰富,有更多人去根据自己不同爱好,做出最终选择。

的玩家,很少有人玩过三国志5以前的作品,那时候国内有电脑的个人用户真的凤毛菱角。三国志5可以说是当时DOS平台下回合策略市场的巅峰之作。从306开始,三国志系列步入视窗时代,第一批外传比如英杰传、孔明传、曹操传开始诞生,而虚构剧情也开始在这一阶段加入,与事实内容形成互补,丰富了历史人物的个性化标签。

这之后,307引入《太阁立志传》的人物培养的功能,丰富了画质,音乐水平。后来308也是如此。这产生了第一批玩家,一部分太阁玩家感觉307,308更亲切了,加入了这个系列。而很多三国志老玩家觉得307和308忽略策略和外交,表达了不满。所以从309开始,光荣又一次将战争作为主题,削减人物养成。因此309也成为很多策略玩家口中的经典。

那么为什么311也就是《三国志11》也被人称为经典呢?因为309回归战争主题之后,光荣将310又打造成了人物养成为主的模式,并且加入了辩论的战斗。这再一次让痴迷309的玩家表示了不满。所以311再次回归战争主题,还增加了舌战、单挑,这些令311的口碑一直不错,甚至持续至今。其实,311借鉴了当时光荣很多其他分支作品,比如信长之野望。而角色造型也是311最为经典,其很多角色来源于同时期三国无双4,模型也更加精致了。

到了312,313,这些变化依然存在。312再一次借鉴信长之野望的天下创世,舍弃了大地图,改为了切换画面,这又一次让很多玩家感觉到了不习惯,毕竟311都玩了六年了。而纵观整个三国志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光荣旗下有很多三国题材作品和策略题材作品,他们相互促进,弥补,借鉴,但唯一不变的是,三国志策略游戏本身的定调,始终如一的执行到了如今。对于国内的认知而言,一款如《梦幻西游》的网络游戏,如果运营15年就可以算作奇迹的话,那么《三国志》系列这样的买断制单机,可以开发25年之久,更应该值得被称为经典。毕竟功夫不负有心人,人家花费的时间自然会得到回报。

刘备夷陵之战赢了会怎样

孙权杀关羽、夺荆州的行为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主要原因,所以夷陵之战说白了就是双方围绕荆州归属问题而发动的战争。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三国之一的蜀汉,并大造战船、准备伐吴。

时间回到219年,刘备刚在汉中打败曹操,自立为汉中王。汉中之战后,刘备分封麾下的文武百官,势力也达到了鼎盛。当时的刘备除了据有益州以外,还有荆州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这与诸葛亮当初在《隆中对》里规划的“跨有荆州和益州”的战略设想基本符合。

东汉十三州(深红色部分为荆州)

219年,前将军关羽为了响应刘备在益州的胜利,也在荆州发动了北伐战争,包围了曹操的襄阳和樊城一带。一时之间,关羽声势滔天,连曹操也不得不避其锋芒、商议迁都的事宜。然而好景不长,孙权趁关羽北伐的机会,派遣麾下的吕蒙、陆逊等人偷袭南郡。曹操与孙权合力击败了关羽后,关羽镇守的荆州南郡、武陵、零陵全部落入孙权的手中。220年,关羽父子在临沮被孙权俘虏后遭到了斩杀。孙权夺荆州、杀关羽的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刘备之前与孙权约定的“联盟”,更使得诸葛亮《隆中对》的设想化为泡影。

荆州七郡地图因此,刘备称帝以后立即攻击孙权,尽起水陆两军5万多人沿江而下,深入荆州地界数百里。为了避免与吴军水师交战,刘备又命令蜀军舍弃战船全部上岸。刘备在荆州夷陵与陆逊相持了半年之久,始终无法前进,士气低落、后勤困难,最后遭到陆逊的火攻,一败涂地。乱军之下,蜀军只要依靠焚烧盔甲、粮草堵塞道路,才勉强保护刘备撤退回永安。夷陵之战中,刘备派出去东征的几乎全军覆灭,连随军的傅彤、马良、张南、冯习全部战死,镇守江北的黄权投靠魏国。夷陵之战后不久,刘备在悲愤交加中病逝。可以说夷陵之战是蜀国丢失荆州以后又一重大的挫折,它不仅使得蜀国夺回荆州的梦想破灭,更使得诸葛亮后来的北伐不得不绕道遥远的汉中出兵。益州北部山川险阻、路途遥远,使得诸葛亮北伐多次徒劳无功。如果刘备能在夷陵之战中取胜,至少有三条路可以走:

夷陵之战后,刘备可能会分兵进攻荆州各郡。只要他在荆州重新站稳脚跟,就有机会攻击长江下游的孙权。平定江东以后,南方的交州也会归附于刘备集团。事情能够发展到这里,的“南北朝”时代将会提前到来,最终的结果就是魏、蜀平分天下。不过以刘备的兵力很难做到这种程度,因为孙权与江东的士族集团联系密切、民心依附。

夷陵之战后,刘备肯定会全力进攻荆州。当时的荆州7郡已经演变为了9个郡,主要是曹操在南阳郡的基础上分离出了章陵郡和襄阳郡,其余的武陵、长沙、零陵、桂阳、江夏、南郡6个郡都在孙权手中。夷陵之战的失利会加大孙权防御荆州的难度,也会动摇东吴的军心。笔者推测刘备如果在夷陵之战取胜,或许会夺取孙权占据的荆州各郡,再与孙权停战。如果刘备的兵力足够强大,或许可以做到这种程度。

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后取胜,但又无法彻底打败东吴,或许会与平分荆州,重新回到214年“湘水划界”后刘备和孙权在荆州的归属划分。前提是刘备在夷陵之战取胜,而双方又同意何谈。就算不能取得整个荆州,刘备拿回的荆州三郡也有利于后来的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可以从荆州的汉水流域出兵,不必再翻越险要的秦川,劳师远征。

甘肃除了敦煌,历史上还有什么文化记忆

今天我们领略历史上嘉峪关的文化记忆:

01 张骞、班超摇响了丝绸之路的铃声,嘉峪关至今仍有他们西行留下的身影。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好客待人的传统,信息沟通、物贸外来、商旅交流是我们与外部联系的重要。张骞、班超开辟的丝绸之路,架起了中外文明沟通的桥梁,于是文化传播、物质交易、人员往来等络绎不绝。在这些外来中,文化既无形,又有形,无形是不能马上拿来被人们使用,有形是像莫高窟中有很多妙曼的舞姿来源于我们本土之外。今天,我们依然沿着张骞、班超开辟的丝绸之路,一路向西!

02 玄奘打开了通关的文牒,嘉峪关至今仍有他虔诚的诵经声。

受唐太宗的委托,玄奘过嘉峪关,孤身一人,西行五万余里。到达印度后,学遍大小乘学说,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书657部。回国后,他匡正了中原各派的分歧,奠定了我国发展的理论基础,弘扬了为正义不畏生死的勇气。

玄奘西行取经的精神至今感染者我们,我们学习他不惧生死、普度众生、爱国的巨大贡献,玄奘不仅是我国传播的典范,也是亚洲乃至世界的楷模。

03 霍去病、狄青发出了进攻的命令,嘉峪关至今仍有隆隆的战鼓声。

嘉峪关是河西走廊的关隘,从古至今一直是兵家所争之地。向西望,匈奴、党项等被中原富饶的物产吸引,跃马南下。向东望,汉家将领欲立马疆场、建功立业、封侯扬名,你来我往,多少有志男儿跨过嘉峪关,献身战场,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将士的丰功伟绩。

04 林则徐、左宗棠西去新疆,嘉峪关仍有他们掷地有声的决心。

晚清是一辆零零散散的破车,不时有零件从车上掉下来。林则徐、左宗棠是晚清少有的爱国臣子,他们过嘉峪关,到新疆平定叛乱,安抚百姓,发展生产,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功臣。我们不会忘记他们,在嘉峪关仍能领会他们掷地有声的话语:祖国不能!

你觉得司马懿和孙权谁的实力更强

司马懿和孙权确实适合比较,因为两人其实是同龄人,79年的司马懿和82年的孙权去逝时间之差了几个月,再加上81年的诸葛亮和83年的陆逊,80后可是三国鼎足时期的领袖人物。

司马懿和孙权在历史上数次交手,称得上一时劲敌,二人之死对三国局势有着重大影响。只不过司马懿并没有夺取天下,他自发动正始之变后不久就死了,三国归晋是司马懿死后二十多年的事情。

先说结论,论全面才干,司马懿更胜孙权。论英雄气,孙权更胜司马懿。

司马懿从为曹操效力起家,期间他担任过军事、文学、参议、检察等各部门工作,为曹操、曹丕效力期间体现出过人的执行能力,司马懿还担任过曹操的丞相长史,丞相长史事无不统。比较一下诸葛亮的长史蒋琬和孙权的长史张昭,就知道这个职位已经是公府里的副手,司马懿在曹操晚年以后获得重用,于同年龄谋臣中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司马懿为曹丕效力期间,被曹丕委任后方事务,司马懿让曹丕比作西汉开国功臣萧何,司马懿的作用宛若昔日的荀彧,在后方统筹一切。这些经历都体现了司马懿与众不同的执行能力,吴质评价当时执政两位大臣司马懿和陈群,认为陈群只会做计划,事情都交由别人去办,司马懿则是可以设定计划又能执行的相才。

孙权则属于智谋雄略出众,执行能力偏中上一类,不是非常擅于自己去做事。故而孙权的才智多体现在他能够选贤任能,判断局势。

贾诩评价孙权:“识虚实。”

程昱评价孙权:“有谋略。”

刘晔评价孙权:“权善用兵,见策知变。”

曹魏三大谋臣对孙权评价的侧重点都是智谋,事实上众所周知孙权亲自带兵经常战败,说他知兵善谋,很多人都不认可,但当代人就是这么评价他。

因为孙权虽然不擅长亲自带兵,但是对战争的计划筹备却很擅长,于是孙权才能够拿下赤壁、夷陵、江陵、石亭这些战役辉煌成绩。就拿石亭之战来讲,孙吴境内出现过几次叛将投靠魏国事件,于是孙权才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下计划让周魴诈降,诱骗曹休孤军深入,再让陆逊给予曹休重创。故孙权此人不擅领兵,军事谋略却是数一数二的狠角色。

石亭之战正是司马懿和孙权一次交锋,当时魏国伐吴的计划是司马懿所策划,他提议让曹休的陆军出皖城吸引孙权主力,再由司马懿本人连同名将张郃率水军攻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只是恰好当时汉江水浅,水军不好前行,司马懿没能很好观察天时、地利。只不过当时孙权派朱然在上游戒备,司马懿的水军就算进攻江夏也不见得能够取胜。

故以石亭为主战场的魏吴全面战争里,孙权的谋略显然更胜司马懿一筹。

不同的是司马懿比孙权善战,司马懿不仅擅长内政,他在曹叡执政时期从尚书台转为外镇的都督,先在荆州击败了诸葛瑾,又凭奇袭擒杀孟达,数度跟蜀名将诸葛亮交锋,后亲征平定称兵十万的燕王公孙渊。相较孙权历次亲征战败,司马懿在这方面才能远胜于孙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晋书》记载孙权曾围攻江夏,司马懿都督诸击退孙权,进击又击败了诸葛瑾。不过这一战两人也没有正面交锋,当时坐镇江夏的是名将文聘,孙权以五万大军围攻文聘,强攻不下。另一个说法是文聘使用空城计吓退孙权,这个故事成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空城计智退司马懿的原型。

而司马懿的部队当时被诸葛瑾牵制在襄阳,根本没来得及救援文聘。事实上孙权的战略非常奏效,他趁曹丕刚刚病逝就北伐,让诸葛瑾牵制司马懿的主力,意图靠五万重兵拿下兵力较少的江夏,只是孙权没算到自己前阵指挥能力不足以胜任这次的统帅.......如果当时统军的是陆逊可能结果会不一样。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孙权分兵四路北伐:全琮率军数万出淮南,诸葛恪攻六安,朱然攻樊城,大将军诸葛瑾攻柤中。五月,吴将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孙伦围攻樊城,诸葛瑾、步骘侵掠柤中,司马懿自请出兵往讨。朝臣认为,敌兵远来攻坚,当待其自破。司马懿以为不然。六月,司马懿统军增援。他知南方暑热低湿,大军不宜持久在此,先派轻骑挑战,朱然不敢动。于是,便休养土卒。检选精锐,招募勇士,发布号令,摆出攻城的架势。吴军惊惧,连夜撤退。在三州口为魏军追及,吴军被歼万余人,船舰物资损失甚多。而进攻六安、柤中的吴军亦无功而还。不久又逼退入驻皖城的诸葛恪。

这一战里孙权彻头彻尾败给了司马懿,此时司马懿今非昔比,他在陇西跟蜀名将诸葛亮交锋多年,又平定了辽东公孙渊,其军事才略大涨。孙权此次没有亲征,四路大军均是当时的吴名将担任,只是孙权没有派出最强的陆逊,可能是因为孙权开始警惕起陆逊再立军功,同时在五月份时太子孙登病逝,陆逊也需要留在武昌主持大局。

司马懿的存在可以说是孙权逞志一大障碍,当时能够跟孙权争雄的曹丕、诸葛亮甚至是曹叡皆已病逝,在魏国执政的曹爽宛如猪尔,仅存名将还有郭淮、满宠,倘若没有司马懿的阻碍,孙权趁曹叡死后北伐的机会则增大了一些,恰好在孙权死后不久,诸葛恪就在东关大破魏军。而诸葛恪在东关建立的军事部署都是孙权生前为完成的计划,故东关之战的胜利有一部分也算在孙权布局当中。

但总来讲是孙权整体的军事才略不如司马懿,司马懿能够计划与执行都兼具,孙权还要庆幸司马懿当时还没能掌控魏国所有实权,不然司马懿就能够策动更多部队对孙权进行作战,这样的形势下孙权恐怕不是司马懿的敌手,好在司马懿夺权后不久就梦到贾逵、王凌的鬼魂索命,被吓死了。

孙权还有一大长处就是擅于选贤任能,手下名将若周瑜、吕蒙、陆逊、朱然、朱桓皆战功赫赫,同时他能够在江北士族和江东士族间掌控平衡,建立下一个长久的割据,疆土远至广州、越南、,在江南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跟魏国抗衡,以皇帝的标准而论孙权确实称得上有雄才大略。

司马懿在魏国内与各大家族结交、联姻,形成一个紧密的政治联盟,为自身篡权奠定下基础,实有枭雄之姿。同时司马懿靠提拔人才,拉拢王昶、王基、邓艾、石苞等英才为己所用,给晋朝开国做好铺垫。至司马师接手后,将军幕府人才济济,朝野皆是司马家党羽,故在历史上司马懿名为魏臣,实为帝王。

之所以说司马懿的英雄气不如孙权,司马懿终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挫败强敌,跟诸葛亮交锋顶多能说是棋逢敌手,与孙权交锋时亦没能够全胜,唯有平定辽东一战值得大肆称赞。

孙权虽非亲征,却令曹操、刘备留下惨败之名,故辛弃疾有诗曰:“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毕竟是立于曹刘之间的英杰人物,阮籍当时观楚汉古战场也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仿佛在阮籍眼中英雄是项羽、刘邦亦或曹操、刘备,而司马氏的崛起是竖子成名。孙权固然还称不上是那样的英雄,至少他是曾跟曹刘针锋相对的人物,这就是孙权英雄气强于司马懿的原因。

最新发现

相关资讯

新闻热榜

热门游戏

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