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到底有多可怕
先看一般人不注意的事实:曹操,220年,病死;夏侯惇,220年,病死;张辽,222年,病死;于禁,221年,病死;刘备,223年,病死;马超,222年,病死;,220年,病死;吕蒙,220年,病死;蒋钦,219年,病死;鲁肃,217年,病死……
公元220年前后,病死了一大批人,除了上面的,还有一些没记载死因的。当然,他们当中有些年龄大了,有一些却正值壮年。
公元119年,有记载的大地震就发生了42次。无数人死亡,从而引发了大的瘟疫,此后的100多年里,每隔两三年发生一次……不是因为中间瘟疫被消灭了,而是因为灾区的人已经死的差不多了,瘟疫无法大规模传染了。一旦过两年有了新的源头和疫区,就接着爆发瘟疫。
实际上,东汉末年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有记载的全国大瘟疫就有十二次。也就是说,除了战场死人多,瘟疫造成的各种疾病,更是夺去了无数人的性命。
曹植当时专门记录了瘟疫的惨状,“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瘟疫杀死了无数的老百姓,也有一些我们熟知的名人,比如“建安七子”当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都是死于瘟疫。
公元220年左右,大瘟疫达到了高峰期,就连洛阳城,也被疾病肆虐,一大半人都死了。
因为那个时代没有明确的死亡统计,我们只能从史料中进行推测。
东汉汉桓帝时期,瘟疫还没有大规模爆发,当时的人口大约为5600多万人。到了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人口仅为1600多万人。
说十室九空,真不是夸张的。
所以,东汉末年的老百姓,真的是生不如死。
骑马与砍杀,可以快速拿战利品吗
在游戏《骑马与砍杀》中,拿到战利品的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你的角色属性、装备、技能、战斗经验等等。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可以帮助你快速拿到战利品:
在目前医学教育体系和医患关系下什么样的人适合学医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在,只是为了自己和自己家人的健康而学医,成本极高。为了养家糊口赚点“小费”,成本极高。
【医闹入刑】一阵风式严打,反倒催生出医闹专业职业化集团化。执法有关部门隔靴搔痒,不痛不痒挠痒痒,砍人袭医几乎批评教育罚款200元,美其名曰:与受害者医生和或家属取得和谐谅解,免予刑事处罚。
国家培养医生博士出来,被凶残的医闹、的医赖、心情突然不好没有任何理由的医暴一刀下去:某医学博士,某某党员,卒,享年32岁……
学医,不管有多脏有多累,不仅要看好病人,还得照顾好形形病属的各种情绪,要善于分析形形病人家属的心理变化和他(她)们这时候在想些什么。病人治好了,病属不乐意了不满意了也不好。
学医,包括毕业后冲临床上几乎天天要考试、培训、开会、学习,院考科考国考,烤山鸡(考三基)……开不完的会。手术一台接着一台,有命赚钱无命花。
而不是每一位医生都是那么幸运,有红包有回扣拿的。当然,可以多抢几个0.01元红包贴补家用。如果把送红包的病属一律判刑,就没有医生收红包的事了;如果医生有体面的收入,就没有什么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了。
不要跟马云平均GDP,他在联合国年薪据说也就领1块钱,而且全国那么多马云医生普遍月薪3000元,他(她)们银行领了工资却冒险在银行门口数钞票。
如果不是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学医是最佳的选择。现在一线医护人员稀缺,国家据说有免费培养定向生。问题是自己生命得有保障,才能说其他的生活质量。
听说医生都开小车?5000元的宝马没有见过吗?富二代官二代当医生会没有小车吗?医生如果真的滋润,不会医护人员稀缺,不会那么多的过劳死了。谁都可以考医生,谁都可以做医生,不要读到医学博士就改行不从事临床一线。
医学是个高危职业,只要肯冒险豁出命,前途一片光明。严冬过后春天就不远了,但愿能够熬过严冬。
古代史中有哪些比较荒唐的历史事件
明万历辛卯年间,出了一桩轰动民间的“婆奸媳”公案,整个案情,不但荒唐,而且蹊跷,更加悲剧。
话说,在南直隶苏州府阊门(今苏州古城之西门)外,有户人家4口人,分别是公公婆婆与儿子儿媳。
儿子精明能干,常年在外经商,家中殷实富裕;儿媳贤惠,孝敬公婆,悉心周到。可以说,是一个羡煞旁人的幸福家庭。
然而,不知婆婆出于什么心理,居然怀疑儿媳与自己的老伴有。于是,婆婆便萌生试探儿媳之念,居然脑洞大开,忽生一荒唐“妙计”。
▲明代女子画像
一天深夜,婆婆穿上老伴的衣帽,偷偷潜入儿媳房间,掀开床帐,揭开锦被,钻入被中,抱住儿媳,想要试探儿媳反应。
谁知,儿媳反抗异常激烈,迅速挣脱婆婆怀抱,并一怒之下用双手抓了过去,正好抓在了黑暗中的婆婆脸上,但婆婆也趁机“负痛,始去”。
虽然,儿媳追之不及,但也借着月光看到了“贼人”的背影,一身公公的着装,不是“公公”又是何人。
正所谓:“家丑不可外扬”。次日清早,儿媳满怀委屈,想找婆婆诉说一二,却发现婆婆侧卧床上,并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想要休息一下,别来打扰自己。
遭此侮辱,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儿媳的心情非常的糟糕,便一怒之下回到了娘家,眼泪汪汪地向父母哭诉了“公公”的禽兽行为,并说自己还抓破了公公的脸。
父亲听后,当即气势汹汹地前去找亲家公理论。可是,当父亲看亲家公时,却发现亲家公脸上并无任何伤痕。
▲明代官员断案图
见此,父亲心中的怒火一下就熄灭了,以为是女儿在公婆家中受了委屈,这才对自己撒谎,想让自己替她出头,便不好解释太多,闲聊两句后,就又回去了,并责怪女儿无端损坏长辈名声,女儿则更感委屈。
在公婆家被“公公”欺负,回家想讨个理,反被父亲责怪。于是,女儿就想不通了,羞愤之下,寻来三尺白绫,悬梁自尽。
虽然,父亲也很懊悔,但女儿死也,也只能报官,并将女儿前言向官老爷复述一遍。
人命关天,官老爷也不敢懈怠,立即派衙役将公公抓来,但公公死活不承认自己欺负儿媳,并昂起脸来让仵作查验。结果,并未发现任何伤痕。
正当官老爷犯难之时,突然有围观的街坊站出来说,曾恍惚看到婆婆的脸上有抓痕。
很快,婆婆也被带上公堂,心知无法隐瞒,只好如实招供。
随后,这桩荒谬而又离奇的“婆奸媳”公案便传遍了苏州府,并掀起了一股热议“婆媳关系”的浪潮。
自此,原本幸福的家庭,只因婆婆的荒唐行为,却被推进了悲剧的深渊。
▲冯梦龙与《古今谭概》
其实,细思之下,就算婆婆做下了荒唐之下,但也有许多机会是完全可以这样的悲剧避免发生,只可惜都两家人给错失了。
- 机会一:婆婆脸上的挠痕,明显很不正常,公公为何不追问。一旦得知详情,又发现儿媳不在,难道会猜不出来什么情况吗?就算不道歉,最基本也该赶到儿媳娘家去澄清一番吧。
- 机会二:俗话说“知儿莫若父,知母莫若母。”自家女儿是个什么人,做父母的咋就不清楚呢?如果,父亲信了女儿之言,也该对此事有所怀疑,至少也可避免女儿的吧。
- 机会三:身为婆婆,做下如此荒唐之事,为何不去考虑一下此事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呢?否则,同样有机会避免悲剧的发生。
- 机会四:就算婆婆对儿媳有所怀疑,为何不将心思放在方便“看管”的老伴身上,反而要“舍近求远”去试探儿媳呢。否则,又何来悲剧上演。
虽说,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是家庭和谐幸福的关键基石,但动摇这份基石的主要因素却是“信任的缺失”与“交流的匮乏”。毕竟,交流才能加深感情与增进了解,而感情和了解又是信任的基础。所以,婆媳关系看似很难,实则却可以化难为简,只需做到“信任与交流”便可。
备注:此来来源明·冯梦龙的《古今谭概》。
图片来源网络
骑马与砍杀怎么玩啊,上来就被弄死了
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