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在线播放器排行榜,有哪些比较推荐
经过核实后将会做出处理,感谢您为社区和谐做出贡献。
包青天珍珠衫剧情
荆州饥民一百七十二人上京状告荆湖两路转运使王伦鱼肉百姓,却被守城官兵挡在城外,正在这时,包大人与展昭来到城门,在问明情况之后,接下了百姓的状纸。
“不恨此花飞尽,而恨西园、落红难缀”如何理解
“不恨″即“有恨″,所谓曲笔传情。
这是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题目中加了个“而”字实在是破坏美感。应该是“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题目中写成“而恨西园”了。
全词如下: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似,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是苏轼和韵章质夫的杨花词,原词“曲尽杨花妙处”,苏轼若要争胜必须另辟新境,开创新意。章词实写杨花,乃是赋物,苏轼从虚处着笔,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而非赋物。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起首一句点明杨花″似花还似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似花”,它却色淡无香,体态碎小,隐身枝头,不易被人发现,说它“非花”,它又与百花一起竞相开放迎春送春。
“抛家傍路″,杨花离枝,不知飘向哪里,作者却不说离枝而说抛家,貌似无情,实则有思。
紧接三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就是为“有思”而来,把杨花化作一个有生命的思妇,她离愁的痛苦折磨着寸寸柔肠,春梦缠绕的双眼饧涩难开。明写思妇暗写杨花,人花合一。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既有思妇之神又有杨花之魂,思妇神魂飘扬万里寻郎,可惜莺啼惊梦。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难红难缀”。花事已了,春色将尽。承接上片非花“无人惜″,实则“有人惜”,“不恨”,实则“有恨”,曲笔传情。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晓来一场雨过,春水觅踪,到哪里去找杨花,只有一池浮萍。表达了浓浓的惜花之情和春去之恨。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是情不足,恨未尽。宋初的词人叶清臣有″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词句。苏轼此处春色三分以此句为蓝本,但“二分尘土”与“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尘土”与“一池萍碎”一意相承。花尽难觅,作者的惜春之情也与杨花一样春归无迹。
煞拍点睛,“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总收全文,余味无穷,眼前的流水,是思妇的点点泪珠,还是纷纷的杨花?究竟是杨花似离人之泪,还是离人之泪似杨花?
古代湖北的中心是荆州,为何后来会被武汉所取代
荆州是上古九州之一,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上古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这九州泛指整个古大地,相传周天子曾筑九鼎,每个鼎代表一个州,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这里的九州相当于一级行政区,相当于现在的省,上古的荆州包括现在的湖北全部、湖南全部、广东一部分、广西一部分、江西一部分,位置相当大。
为了不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及阅读方便,在这里把荆州视为省一级行政区,是天下九州之一,而把江陵看成是今天湖北省的荆州市,本文均按此规则。
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在古代叫江陵,唐代诗人李白曾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有诗句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里的江陵指的就是今天的湖北省的荆州市。
江陵城在春秋时期曾经做为楚国的都城有400多年,当时的名字叫郢。秦朝统一天后,分天下为36郡,江陵属于南郡,并且江陵是南郡的治所。之后,历经两汉、三国、两晋,江陵一直是南郡的治所。
今天的湖北省在当时属于荆州,荆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江陵,也可以说江陵是荆州的中心,也就是说古代湖北的中心是江陵(也就是今天的荆州市)。
虽然说江陵是荆州的中心,但由于当时的中心位于长安及洛阳一带的河洛之地,荆州的人口及经济重心都在荆州北边靠近中原的襄阳地区,把治所设在江陵,更多的考虑控制整个荆州的地域任用,当时的荆州太大了。应该说襄阳是经济、人口中心,江陵是政治中心。
武汉在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管辖,隶属于天下九州之一的荆州,到秦统一天下,到两汉至三国时期,武汉属于荆州七郡之一的江夏郡沙羡县。
隋朝时武昌为江夏县的治所,唐朝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唐朝的州与上古时期的州不同,唐朝的州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是二级行政区,此后武昌经宋、明、清,均为历代州府治所。
两宋时期武昌属鄂州,南宋抗金将领岳飞就是驻防鄂州(今武昌),从这里兴兵北伐中原的。1281年(元朝),武昌首次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的治所。也就是说武汉直到元朝时,地位才与两汉时期的江陵城相当。
众所周知,古代的中心一直在长安到洛阳的河洛之地,以黄河流域为主要聚焦地,直到西晋后期,五胡乱华,晋室东流,汉人大量南下,长江流域才得到大量开发,而江陵和武汉都位于长江流域。
从东晋开始,的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南方的经济、人口首次超过北方,长江流域超过了黄河流域,当南方获利开发后,武汉的地理位置开突显起来。
到明末清初时,武汉的汉口镇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当时天下“四大名镇”,武汉被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为什么武汉到后期会取代江陵,成为湖北省的中心呢?
主要原因还是地理位置。
古代,从中原南下荆州的路只有一条,就是经宛城,南阳盆地,从襄阳南下,到荆州,自古以来,北方想要南下攻占荆州之地,肯定要走这条路,包括曹操南下,蒙古南下,都是走襄阳这条路,而且蒙古打襄阳还打了几十年,襄阳一破,整个南方基本上就无险可守。
到了后期以后,南方经过大开发,特别是明清时期,武汉的地理优势就显露出来,武汉作为长江沿岸重要的港口,其水深、长江宽度、流向都优于江陵,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在江陵这一段九转十八回,大船不好走,相对来说,武汉的港口条件比江陵要好得多。
再一个就是陆路,江陵向南面是洞庭湖,陆路不好走,向西面是夷陵(今宜昌),山路险峻,夷陵也是江陵的西边屏障,向东沿长江就到了武汉,向北经荆州到襄阳,只有北边一条陆路好走,其它方向都不好走。
武汉经过开发,四面八方都有陆路可以走,而且武汉的位置算起来在湖北省靠东的地方,在整个来看,正好在最中间的位置,四个方向的陆路都好走,再加上长江水路,在明清时代,武汉一下子就发展起来了,成为了湖北省的中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