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攻略手游攻略正文

未定事件簿冷暖心知(关于竹子,竹文化的文章)

发布时间:2023-07-17 10:15:11 来源:其它 作者:未知

关于竹子,竹文化的文章

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病中见窗外竹感赋
董必武 1952年3月4日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题竹
1963年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咏竹
方志敏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题画诗)
邓拓
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
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岁寒三友
(题画诗)
陶行知
万松岭上松,鼓荡天风,
震动昆仑第一峰.
千军万马波涛怒;海出山中.
竹绿梅花红,转战西东,
争取最后五分钟,百草千花休闲笑,
且待三冬.
《萧湘竹子诗词》代序
熊文愈 1991年4月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
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
多少高雅士,情寄幽篁间.
竹溪六君子,竹林七大贤.
东坡有三绝,板桥更超前.
刚直凌云志,虚怀不私偏.
郁郁婆娑叶,经冬不凋残.
迎风更潇洒,亮节益韧坚.
群承竹风格,研竹数十年.
业余集诗画,选纂万余言.
宏扬竹文化,四海共仰瞻.
我亦爱竹者,相逢庆有缘.
聊聊记数语,以电竹诗篇.
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
(清)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竹诗词自序
周芳纯1991年元旦
安居三年半,读诗篇.
华夏竹文化,源远数千年.
诗词如潮海,无力仔细看.
浏览逾万卷,选编万余言.
古今诗竹者,常学竹风格.
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
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
酷署生清阴,严寒葆翠色.
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罴.
衣食住行用,无不劳此君.
贡献愈卓越,砍伐更加烈.
此风若不止,竹林尽毁灭.
我编竹诗词,奉献给读者.
劝君爱惜竹,弘扬竹风格.
“水调歌头·咏竹”
钱樟明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
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
扬首望青天
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
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
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
造福何论早晚?
成材勿计后,鳞爪遍人间.
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竹子
(哲理诗)
泥土里,
收集拼搏的语言.
憋不住,
给大地开一个眼.
冒尖了,
既虚心又委婉.
做一次总结,
继续向上伸展.
一朵绿色的云,
和太阳把理想畅谈.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唐.杜甫《咏春笋》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唐.杜甫《咏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陆游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
――明.徐渭《风竹》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
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清.郑板桥《题墨竹图》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清.戴熙《题画竹》
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
空明一片高难掇,寒碧千竿俗可医.
――清.王慕兰《外山竹月》
山南山北竹婵娟,翠涌青围别有天.
两两三三荷锄去,归来饱饭笋羹鲜.
――清.王慕兰《石门竹枝词》
养竹歌为周庄吴逵子道赋 华幼武
高轩公子良不俗,不种奇花种修竹.奇花照眼一时红,
修竹虚心万年绿.春雷击地新笋生,龙角森森那忍触.
自锄暖土厚栽培,手挈银瓶细浇沃.深根扫除蝼蚁窟,
香叶终期凤凰宿.日使沾濡雨露恩,岁寒且惮冰霜酷.
猗猗绕户矗琅干,还舞连烟比淇澳.招摇皓月金琐碎,
清风生戛玉.炎天展簟卧苍雪,春日听莺泛 .
可能一日暂相忘,坐对此君看不足.君不见白乐天,
重言养竹如养贤.又不见东坡诗,无竹士俗不可医.
君今有竹善培养,会看直指青云上.
翠涛轩 吕诚
五月二十八日重过翠涛轩,清坐终日,薄暮而归,
赋此盖书所见也,翠涛为竹而得名,余不能辞矣.
幽人爱竹不吃笋,养得修篁个个长.五月六月雨不落,千枝万枝风自凉.
苍雪逼人时展簟,翠涛惊梦午移床.清润乌皮几,楚楚高搀薜荔墙.
密影扫阶敷琐碎,馀音拂水度笙璜.孙枝迸地浑疑占,老节凌霜色更苍.
三径旋开真得计,七贤避世故佯狂.因怀梅友称三绝,却笑荷花似六郎.
白鹤归时云动荡,青鸾啸处夜微茫.对之可使食无肉,衰矣空惭鬓有霜.
隐几无心开卷帙,卷帘随意炷炉香.日中见斗瞻霄汉,月下引凤凰.
物外襟怀差可共,闲中滋味淡相忘.不寻酒伴鸡豚社,误落诗名锦绣坊.
时复开樽排合匝,每怜学子走 .兴来坐久无聊赖,老去频过也不妨.
他日成材惟汉简,於今触目尽琳琅.振衣散策归来后,江路迢迢又夕阳.
题朱九龄翠筠轩 许恕
有脚不踏东华尘,有眼不看长安春. 然天地至清气,多在丛篁流水滨.
轩名翠筠俯空谷,个个梢长如玉立.一秋明月照潇湘,六月凉风洒淇澳.
轩中之人清且闲,心不在乎山水间.左图右使移白日,四檐环佩声珊珊.
不可一日无君子,澹然风致颇相似.翠实常分丹风雏,箨冠曾奉青霞士.
北郭道人静者徒,爱看黄岩烟雨图.拟约嵩溪听萧瑟,醉来踏遍青珊瑚.
对竹 黄庚
门对南邻竹,青青玉万竿.虽然无地种,且得隔篱看.
露叶晴犹湿,风枝夏亦寒.但教休翦伐,何用报平安.
居竹轩 倪瓒
翠竹如云江木春,结茅依竹住江滨.阶前迸笋从侵迳,
雨后垂阴欲覆邻.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
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
碧筒饮 张雨
采绿谁持作羽觞,竹林人共晚樽凉.玉茎沁露心微苦,
翠盖擎云手亦香.饮水龟藏莲叶小,吸川鲸恨藕丝长.
倾壶误展林郎袖,笑绝耶溪窈窕娘.
种竹 洪希文
移得霜根趁雨栽,墙阴踏破一方苔.甫能引汝清风到,
未暇招渠俗子来.猿讶便立书案立,鹤之早避钓船回.
不妨更了岁寒计,早晚栽松兼种梅.
盆竹 释善住
瓦缶不多土,娟娟枝叶繁.岂知幺凤尾,元是古龙孙.
苍雪洒禅榻,细香浮酒樽.王猷来此见,应亦为.
养竹成大林 谢应芳
养竹成大林,频年竹生孙.美竹非不多,恶竹亦已繁.群奴为洗之,
往哉聆我言.美者慎勿伤,去恶必去根.勿虞尔斧缺,勿惮尔力烦.
宿莽荡无余,清风仍满园.
题崔原亨竹深处 成廷圭
余家有竹数竿,人号之居竹轩,原亨城西时则有竹亦数竿,
人号之竹深处,余与崔君通家来往,所好相同,故及之.
居竹轩中亦自宽,不愁无地著琅干.文公胸次空千亩,
李侗门前只一竿.天与老夫医恶俗,日凭童子报平安.
崔家别墅尤高致,迟子归来守岁寒.
雪竹山房 贡性之
此君节操独凌寒,冰雪丛中更耐看.帘幕影迷金琐碎,
佩环声动玉阑干.只疑玄圃翻琼树,错讶瑶台舞素鸾.
百战几时能著我,万竿深处一凭阑.
竹菌 周砥
竹迳拾竹菌,中林露襄襄.宛转童竖歌,顷新易满筐.
粲然丹砂质,携下白云乡.眄来意忻喜,执爨属初当.
溉 沃灵液,登俎达馨香.腊毒惧厚味,餐霞秘仙方.
得此与疏笋,萧然侑一觞.含和适胜歆,茹美贵清凉.
熟谓可乐饥,庶亦洁中肠.非但紫芝曲,愿继采薇章.
翠贡亭 赵秉文
修竹百十个,老柏四五行.日出烟雾散,露叶翻青光.
时携一壶酒,来此据胡床.鸟啼白日静,花落春风香.
君看苍翠间,法身露堂堂.既物元非真,离物又非忘.
掩卷忽而笑,风枝奏笙篁.
咏竹 王吉
夜里照时金琐碎,清风拂处玉玲珑.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咏竹 玄虚子
寒岩鸦秀无多种,惟有琅干过岁华.直节正当恬养素,虚心恰合道生涯.
迎风瑟瑟清未冷,戴雨潇潇净更嘉.谁并真常君子器,偏宜仙洞道人家.
咏雪竹 朱元璋
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明朝红日出,依旧与云齐.
徐氏瞻绿轩 宋玄僖
绿株似君子,长年不厌看.沉岑风雨夜,牢落雪霜寒.
开径连书屋,临流足钓竿.眼中高节在,早晚侯平安.
新篁 高启
南池雨后见新篁,袅袅烟梢渐出墙.风度乱翻交箨响,露垂微挹粉痕香.
帘前嫩色含初暝,琴畔疏阴已送凉.野饭羞烧林下笋,留添碧玉嫩竿长.
种竹二首 李东阳
种竹幽堂下,凉生暑气微.爱长过我屋,看绿上人衣.
坐久月初出,梦回风渐稀.一竿如可钓,吾欲问鱼矶.
剩买城中地,多应为此君.凉生别院雨,绿补后溪云.
秋至不改色,梦醒时一闻.廛居或未免,聊尔洗尘氛.
竹 吴宽
然数君子,落落俱长身.东家每借看,步去不嫌频.
移栽幸许我,己自前年春.自我得此辈,园居岂为贫.
但忧积雨霁,日暴少精神.终然勤灌溉,枝叶还如新.
因兹悟为学,黾勉在斯辰.
竹 文徵明
分得亭亭绿玉枝,雨馀生意满阶除.凌霄已展疏疏叶,护粉聊营短段篱.
肯信移来真是醉,不愁俗未不能医.人间此夜频前席,凉月虚窗更自宜.
题竹轩 王世贞
吾宗雅语世所闻,何可一日无此君.汝今卜居但种竹,凡草不敢骄相群.
箨龙个个迸春雨,凤尾枝枝干碧支.景呼阿段汲溪润,洗出潇湘双泪文.
慎莫学辟疆驱大令,又莫学张 逃右军.扁舟但过医俗士,把臂相将醉夕曛
种竹 王向晋
斫取江干老竹根,携归家去长儿孙.他年劲节干霄起,招得丹山彩凤骞.
咏竹 王德操
幽居思伴侣,惟有此君宜.萧疏既同我,清空亦可师.
吟时声应和,步处影相随.不作人间态,炎凉意便移.
竹粉 邓雪霄
万竿晴拂渭川烟,解箨琼枝自晶然.湘水裙摇珠佩冷,葛陂云护玉龙眠.
看来翻恨何郎妒,栽处应将汉暑连.六月林间犹带雪,可留清韵待群贤.
竹粉 于若瀛
新抽翠筱碧於妆,高质辉辉抱节长,操干未须逢越女,解苞遗是试何郎.
痕消乍染三湘泪,素积忧疑五月霜.仆射盘中劳记事,未裁斑管已含光.
题钱理竹平深处 汤胤绩
瘦不胜衣强着冠,肩舆一罄子猷欢.日光碎布金三顷,秋色高攒玉万竿.
幸备酒筹催急鼓,忍看 笋簇深盘.九天雨露虽如许,长屐无由数就看.
雨竹 刘崧
沧波石面晚阴凉,翠筱娟娟过雨香.何许鹧鸪啼不断,黄陵祠下是三湘.
题竹 戈汕
岁暮看吾辈,萧疏赖此君.横枝驯怪石,直节藐寒云.
松傲低为伴,梅清艳不群.有时当积雪,秉烛倚宵分.
栽竹 吴中蕃
以少屋为贵,虽多君益珍.依然犹卉植,所具独精神.
和岂皆从俗,清非不近人.山家能有比,撕亦未全贫.
水中居 王
水绕柴门竹绕栏,归来寓居是盘恒.一溪沆瀣通元气,万个琅干耐岁寒.
对景只求诗兴好,临流肯放酒杯干.衰迟幸入康庄境,任彼红尘蜀道难.
斑竹诗 李淑媛
二妃昔追帝,南奔湘水间.有泪寄湘竹,至今湘竹斑.
云深九嶷庙,日落苍悟山.於恨在湘水,滔滔去不还.
偶题竹上 释际源
冷翠何冥密,幽寻独坐时.扉开流水过,风静到云迟.
懒性知终弃,虚心幸自持.偶然吟未稳,清响动高枝.
过友人斋头看竹 吴绮
北郭东门访隐论,琅干万个碧无尘.邻家莫比王猷比,看竹还应为主人.
闲坐咏竹 爱新觉罗?玄烨
门外千竿细竹,窗前万朵鲜花.秋寒众色皆变,惟尔霜姿可嘉.
种竹 吴正治
退食少尘事,疏篁惬远心.门无俗客到,时有暮蝉吟.
密叶侵阶绿,幽香入阁深.那知炎暑厉,移榻就清阴.
听竹庵 涂斯皇
修篁摇翠影,小筑回清幽.虫语团庭绿,蝉声带水秋.
寒云依石涧,独树表荒丘.坐卧欲忘返,萧然何所求.
新笋 王世祯
绿竹畦中笋数竿,穿丛一日几回看.呼童早起浇新水,待听风声送雨寒.
责竹 田兰芳
我闻昔人言,不可居无竹.一日少此君,顿使面貌俗.
绕舍长儿孙,汉书亦省读.常思一亩宫,辟向渭川曲.
今夏假馆处,横窗绕寒玉.谓可澉尘襟,切磋比淇澳.
而乃出入间,多见异标目.烟敛失潇湘,月来伤局促.
无实致丹山,有音殊解谷.似畏淇园伐,如睹湘江哭.
疑余非德邻,坐令神形辱.不见芝兰生,无人亦芬馥.
松柏挺苍翠,曾不移寒奥.君子秉,所贵在幽独.
因物有加损,怪尔终碌碌.
庆似村一枝书屋看竹 李棠
幽人抱劲节,读书不干禄.釜内虽无粮,园中却有竹.
不惜培护勤,博此一窗绿.不剪亦不锄,生意青郁郁.
盆竹 汪士慎
森森盆中竹,猗猗似淇奥.对之烟雨生,看去浓阴覆.
梳翎青凤小,振鬣箨龙缩.有节不干云,虚心抱幽独.
陈列大士前,音声皆具足.闻道落迦山,曾现紫均谷.
方竹 沈心
一色琅干碧,森然种独殊.孤生太圭角,直节本廉隅.
污辱宁能免,规圆洵可吁.此君君子得,莫叹不觚觚.
竹 郑燮
不是春风,不是秋风.新篁初放,在夏月中.
能驱吾暑,能豁吾胸.君子之德,大王之雄.
方竹 孙竹雅
屹屹 棱未许磨,更以高节耸危柯.圆通尚难容今世,独抱枸方奈尔何.
咏竹 邬兰翘
已分龙种老碧溪,无端霜雪共排挤.生成高格伴身瘦,为有心虚肯首低.
狂客相寻慵问主,诗人临别爱留题.沉沉朱鸟无消息,聊与寻常 雀栖.
咏竹 李筠仙
亭外猗猗碧几竿,清姿劲节耐霜寒.舞风影作飞鸾势,啸月音疑老凤翰.
自是主人甘澹泊,不劳童子报平安.阶前那有孙枝秀,写与淇园独坐看.
种竹歌 释德隐
南山南北山北,其中有竹人不识.托根数茎临严霜,虚心愿并幽溪柏.
秋深草木零落尽,此竹亭亭终不易.
雪竹 吴昌硕
吾庐独破撑风雨,修竹连山当友朋. 有郫筒数升酒,不然今夕坐愁冰.
水筒 王祯
刳竹作连筒,流泉一派通.势虽由上下,用不限西东.
远借居人便,常资泽沛功.伊谁凭好手,扶起卧龙公.
南窗 金
南窗不受北风寒,笔砚供吟对景安.最喜手攀檐前竹,雪中犹胜作花看.
友竹轩 陆仁
友道久已丧,浇风何由淳.对面论气谊,转足生棘榛.断金臭如兰,所贵同心人.
取友古所难,此君诚可亲.霜风凛高节,岁寒相与邻,於焉念同志,碌碌奚足论.
笮桥 张野云
一桥遥划断,骇浪卷天骄.谁剖千竿竹,长横百尺桥.
乘风时上下,带雨亦飘摇.最羡秋归雁,栏边梦不挠.
索桥 王梦庚
伐竹千竿翠,成桥万丈新.波光连绝壑,山色媚韶春.
砥柱撑霄汉,长虹贯海滨.往来通道处,大化被无垠.
朱竹 周亮工
初,但求之楮颖间,顷与伯宗过剑桥西山,数顷琅
干丹如火齐,乃知此君亦戏著绯同,伯宗各赋二首.
高情直与晚枫邻,差舞安知醉有辰.旧族传为绛县老,孙枝近作赤城人.
潇湘泪尽终馀血,淇澳花繁不是春.曾在龙门柯畔立,支离更见爨中身.
乱擗桃花映客酡,斜批鹤顶间青萝.翻新竟比红八曲,截笛留吹赤帝歌.
酒酝 城光未定,冠裁薛县色全讹.遥看岩下阑扁处,或是深秋桕叶多.
庭竹 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孙岘 唐 文山.江西赣州人.

钟元外赋竹
万物中潇洒.修篁独逸群.
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
细韵风初发.浓烟日正熏.
因题偏惜别.不可暂无君.
乐史 .宋(930-1007).子正.
抚州宜黄(今江西)人.
慈竹
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
一丛阔数步,森森数十茎.
长茎复短茎,枝叶不峥嵘.
去年笱已长,今年笱又生.
高低相倚赖,浑如长幼情.
孝子侍父立,顺孙随祖行.
吾闻唐之人,孝行常忻忻.
郓州张公艺,九世同一门.
大帝闻其名,衡茅降至尊.
朱熹 .宋(1130-1200).元晦.
江西婺源人.
新竹
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
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次韵择之咏竹
竹坞深深处,檀栾绕舍青.
暑风成惨淡,寒月助清冷.
客去空尘塌,诗来拓采棂.
此君同一笑,午梦顿能醒.
丘子野表史郊园咏竹
移自溪商园.种此墙阴路.
墙阴少人行.来岁障幽户.
公济因君次韵
新笋因君寄,康庐入梦中.日日来
丹元余故宅,翠竹尚余风.
犹嫌有兼味,不似一源攻.
和刘秀野新笋
修修江上林,白日暗风雨.
下有万玉虬,三冬卧寒土.
笋脯
南山春笋多,万里行枯腊.
不落盘餐中,今知绿如篑.
次韵谢刘仲行惠笋二首
谁寄寒林新属笋,开奁喜见白差差.
知君调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郑谷. 唐朝(851-910).江西宜春人.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杨万里.宋(1127-1206).廷秀,诚斋.
江西吉水人.
咏竹
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
便无文与可.自有月传神.
过单竹泽径
乔木与修竹.相招为茂林.
无风生翠寒.未夕起素阴.
看笋
笋如藤薛争长.竹似夷齐独清.
只爱锦竹满地.暗林忽两三茎.
竹林
珍重人家爱竹林.织篱辛苦护寒青.
那知竹性无薄相.须要穿来篱外生.
记张定叟煮笋经
江西毛笋未出尖.雪中土膏养新甜.
先生别得煮篑法.丁宁勿用醯与盐.
岩下青泉须旋汲.熬出霜根生蜜汁.
寒牙嚼出冰玉声.余沥仍和月光吸.
谢唐德明惠笋
高人爱笋如爱玉.忍口不餐要添竹.
云何又遣十辈来.昏花两眼为渠开.
煮笋
金陵竹笋硬如石.石犹有髓笋不及.
巅南市里笋如酥.笋味清绝酥不如.
带雨劚来和箨煮.中含柘浆新甘露.
可蒸可脍景可羹,绕齿蔌蔌水雪声.
不须咒笋莫成竹,顿顿食笋莫食肉.
都不食笋戏题
竹祖龙孙渭上居.供侬樽俎半年余.
斑衣戏彩春无价.玉版谈禅佛不知.
竹枝词
短侬篱漏芒破.须遣拖泥带水来.
初食笋蕨
凤烹龙世浪传.猩唇熊掌我无缘.
只逢笋蕨杯盘日.便是山林宝贵天.

十里塘姜店水亭前竹林
一见此君面.荒村不是村.
斜阳与可笔.栖雀子猷魂.
李觏.宋(1009-1059).泰伯.江西南城人.
竹斋题事
低斋结空野.小竹移孤林.
郭珏.元(1316-1375).彦章,静思.江西吉水人.
寄宋竹坡
久欲从君借竹看,东风又长碧琅 .
午阴坐久晴云落,夜漏眠迟白露转.
韭叶连畦从料理,菊花分迳共平安.
洞箫一曲载新管,石上双吹翠袖寒.
刘过 .宋(1154-1206) .改之,龙州通人.
江西泰和人.
沁园春.寄孙竹湖
问讯竹湖,竹知之何,
如何未归.道吴山越水,
无佳处,来无定止,去亦何之.
刘敞.宋(1019-1068).原父,原甫,
公是先生,江西新余人.

水台竹间默坐
林履不能远.逍遥池上林.
微风起众响,炎日隔繁阴.
瑞竹
耸节偶相并,雪霜终不迷.
应将古人比,孤竹有夷齐.
竹冈
层冈南面起,仰见檀栾姿.
诘曲成幽洞,因堪象武夷.
咏庭前箭竹
冉冉东南美.托根那在兹.
凤凰不可待.岁月方屡移.
非复山林意.空余霜霰姿.
清风有时至.独与幽人期.
竹床
栉栉裁修竹,荧荧粲寒光.
浮筠凝烟雾,疏节留雪霜.
甘寝百疾解,侧身夏日长.
此时四海波,亦己知探汤.
嗟我智虑短,苟为安一床.
种竹偶书
少有王子癖,长怜此君雅.
常嫌地喧窄,不敢谋潇洒.
昨日有客来,劝我栽砌下.
感荷知我心,遂得移绕舍.
其中置磐石,可以措尊箔.
于此更一座,以待违名者;
山禽时复来,请转如郊野;
其余印无见,不辨春与夏;
吾惟厌时俗,人亦来者宴.
顺然雨无议,外誉马足假.
荐福寿竹亭
兹亭四时好,秀色映长松.
静境非千亩,幽人如素封.
吹声偏洗耳,暑昼亦成冬.
暂到还忘返,心知叔夜慵.
劝思弟于南轩种竹
世皆笑幽独,何不少自贬.
种竹南轩间,亦足以相检.
况兹岁华晚,众卉日凋敛.
清节良自如,栽培匪为谄.
岂知窗户侧,秀色窥茬苒.
会兹东南美,相对情不慊.
楚人昔颂桔,行此伯夷忝.
此君最孤高,坚直难外掩.
凛气有精粹,筠光射圭琰.
他时雪中客,往往疑清剡.
爆竹
节物随时俗,端忧见旅情.
土风犹记楚,辞赋谩讥伧.
烈火琅玕碎,深堂霹雳鸣.
但令休息瞰,非敢愿高明.
墨竹
羁游念此君,子墨慰幽人.
洒脱不经思,苍筤如出尘.
交加月下影,浓澹雾中筠.
试作吴山想,潇潇意亦真.
陈郎中竹园
苍竿十余亩,岁晚色更好.
诘曲逗远村,深沈象晴岛.
鸣禽自相应,风叶不待扫.
向事主人心,白头三署老.
城下种竹今春极有佳
环城密竹旧檀乐,春笋新成几万竿.
池上龙蛇惊蛰起,军中矛戟绕营看.
鸟啼窈窈千重碧,风过萧萧五月寒.
缓带轻裘容自暇,屦棋多向此林端.
凤凰山笙竹
仙山不记凤凰时,碧筱空含玉润姿.
海外虽传有懈谷,人间似未悟孙枝.
道家正贵知音少,野处还于静节宜.
千岁重寻乐毅传,悠悠更觉使人悲.
自东门凡舟至竹西亭
万竿苍翠隔晴川,寂寞芜城三百年.a
此地重闻歌吹发,扬州风物故依然.
回答者:西伯利亚的狼 - 榜眼 十三级 4-2 11:09
七律·答友人
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病中见窗外竹感赋
董必武 1952年3月4日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题竹
1963年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咏竹
方志敏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题画诗) 邓拓
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
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岁寒三友(题画诗)
陶行知
万松岭上松,鼓荡天风,
震动昆仑第一峰.
千军万马波涛怒;海出山中.
竹绿梅花红,转战西东,
争取最后五分钟,百草千花休闲笑,
且待三冬.
《萧湘竹子诗词》代序
熊文愈 1991年4月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
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
多少高雅士,情寄幽篁间.
竹溪六君子,竹林七大贤.
东坡有三绝,板桥更超前.
刚直凌云志,虚怀不私偏.
郁郁婆娑叶,经冬不凋残.
迎风更潇洒,亮节益韧坚.
群承竹风格,研竹数十年.
业余集诗画,选纂万余言.
宏扬竹文化,四海共仰瞻.
我亦爱竹者,相逢庆有缘.
聊聊记数语,以电竹诗篇.
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
(清)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竹诗词自序
周芳纯1991年元旦
安居三年半,读诗篇.
华夏竹文化,源远数千年.
诗词如潮海,无力仔细看.
浏览逾万卷,选编万余言.
古今诗竹者,常学竹风格.
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
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
酷署生清阴,严寒葆翠色.
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罴.
衣食住行用,无不劳此君.
贡献愈卓越,砍伐更加烈.
此风若不止,竹林尽毁灭.
我编竹诗词,奉献给读者.
劝君爱惜竹,弘扬竹风格.
“水调歌头·咏竹”
钱樟明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
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
扬首望青天,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
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
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
造福何论早晚?成材勿计后,鳞爪遍人间.
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竹子(哲理诗)
泥土里,
收集拼搏的语言.
憋不住,
给大地开一个眼.
冒尖了,
既虚心又委婉.
做一次总结,
继续向上伸展.
一朵绿色的云,
和太阳把理想畅谈.
——摘自《陕西科技报》

古代推崇皇权嫡长子继承制度,皇十子刘彻是如何登上帝位的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古代推崇皇权嫡长子继承制度,皇十子刘彻是如何登上帝位的?

这是宫闱斗争的结果!

这场斗争,由景帝母亲窦皇太后,景帝的两个女人栗夫人与王美人为主角,他们分别为了自己的儿子出战。

窦太后代表自己的小儿子梁孝王刘武,栗夫人代表自己的儿子刘荣,王美人代表自己的儿子刘彻。

这是一场本不应该发生的争斗!

只因为景帝皇后薄巧慧没有儿子,薄巧慧没有儿子,景帝就没有嫡子。

景帝没有嫡子,才让这三个女人有了可趁之机!

这三个女人争斗,窦太后最有权势,她是景帝的母亲,是太后,在朝廷上一言九鼎。

除了窦太后具有权势之外,还有宗法制这个法理依据。

宗法制除了嫡长子继承权外,还有“兄终弟及”这一条。

“兄终弟及”就是皇帝驾崩后,也可以把皇位传给弟弟。

窦太后为自己小儿子刘武争太子之位的法理依据就在于此。

栗夫人也有一定的优势。

一是栗夫人特别漂亮,受到景帝的宠幸。

二是栗夫人的儿子刘荣是庶长子。

根据宗法制“立长不立幼”的依据,栗夫人儿子刘荣最符合宗法制。

王美人条件最差。

当初,王美人进宫并没有受到景帝宠爱,除此之外,根据宗法制“立长不立幼”的规矩,王美人儿子刘彻不具备条件。

为什么最后偏偏就是没有势力的王美人儿子刘彻被册封为太子,最后继承皇位呢?

这个问题很复杂!

大家也许看过当年的《宫心计》,《宫心计》就是讲的这段历史。

下面,山野老人从三个方面简单回答这个问题:

一,窦婴搅黄了刘武的太子梦。

文帝驾崩,景帝即位。

景帝在朝中势力单薄,为了巩固地位,景帝对自己唯一的弟弟刘武十分迁就。

为了讨好刘武,在一次酒会上,景帝对自己的弟弟刘武说:“我百年之后,传位给你!”

刘武听了偷着乐!

宴会结束后,刘武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母亲窦太后,期望通过窦太后的干预,将生米做成熟饭。

景帝知道自己酒后失言,找来国舅爷窦婴商量,让窦婴去做窦太后的工作。

宴会上,当窦太后提起景帝册封刘武太子的事情时,窦婴立即端起酒杯,向窦太后敬酒,之后便说:“江山是高祖的江山。高祖有遗训,传子不传弟。所以景帝要把太子之位传给弟弟刘武不合法。”

由此搅黄了刘武的太子梦。

窦太后非常气愤,以致发怒将窦婴从族谱上除名。

为了防止节外生枝,景帝慌促之中册封栗夫人儿子刘荣为太子。

二,长公主搅黄了刘荣的太子梦。

刘荣做了太子,栗夫人更加受到景帝的宠幸。

景帝的姐姐长公主为自己的女儿争地位,于是不顾脸面,亲自上栗夫人家门提亲,谁知被栗夫人一口拒绝了!

栗夫人为什么拒绝长公主的提亲呢?

因为长公主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可以随意出入宫禁。

有了这个方便,长公主便随意带着美女进宫,献给景帝。

由此,景帝对自己的姐姐十分感激,受到景帝宠幸的栗夫人自然是十分气愤。

当长公主提亲时,栗夫人便由此发泄不满,拒绝了长公主的提亲。

长公主受到栗夫人的羞辱,立即转头进入王美人的家中。

长公主提出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配给王美人的儿子刘彻。

王美人一口答应了。

这样王美人便搭上了长公主这条大船。

两人为了共同利益对付栗夫人。

长公主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不断在景帝面前打小报告,指责栗夫人不会做人。

由于长公主的多次中伤,景帝对栗夫人逐渐冷淡。

有一天,栗夫人服侍病中的景帝。

景帝趁机试探栗夫人说:“我有很多皇子,我死后你要好好照顾他们。”

栗夫人不但不满足景帝的要求,而且表现出不满的情绪。

由此,景帝就有了废除栗夫人的想法。

王美人更恶毒,唆使大行向景帝进言,让景帝册封栗夫人为皇后。

这个大行不知深浅,真的向景帝进言,让景帝册封栗夫人为皇后。

景帝正在气头上,对大行说:“这样的话,是你这样的人能说的吗?”

立即处死了大行,之后刘荣的太子。

三,袁盎再次搅黄了刘武的太子梦。

刘荣被废,窦太后以为机会来了,立即向景帝建议,册封刘武为太子。

这时的刘武正依仗着平叛七国之乱的功臣身份,身价百倍,景帝也不敢拒绝母亲的建议,怎么办呢?

景帝找到袁盎,让袁盎出面做窦太后的工作。

袁盎见到窦太后,对窦太后说:“册封刘武为太子,不符合宗法制。”

窦太后说:“怎么不符合宗法制呢?周朝就有‘兄终弟及’的规矩!”

袁盎说:“一旦让梁王刘武继承皇位,如果梁王刘武驾崩后让谁继承皇位呢?”

窦太后说:“梁王刘武驾崩后,让景帝的儿子继承皇位!”

袁盎说:“要是这样,梁王刘武的儿子会答应吗?”

窦太后不做声!

袁盎接着说:“要是这样,朝廷就乱套了!”

窦太后由此就放弃了为刘武争太子的想法。

窦太后为什么会听信袁盎的呢?

袁盎这人很会做人,有很多事情,让窦太后满意。

最满意的一件事情就是袁盎曾经为窦太后,不惜得罪文帝宠幸的慎夫人。

在一次宴会上,负责宴会的人,将慎夫人的座位与窦太后的位子摆在同一个位置上。

袁盎当即将慎夫人的座位往后面移了移,以此突出正宫窦太后的身份。

慎夫人当即气愤地离开宴会,文帝也不满意,随着慎夫人一起离开了。

袁盎对文帝说:“皇上要宠幸慎夫人,要注意场合。”之后又对慎夫人说:“夫人不知道人彘的故事吗?”

由此不但窦太后满意,慎夫人还给了袁盎很多奖赏。

刘荣太子地位废除了,窦太后放弃了替刘武打算的想法。

接下来,长公主与王美人联手,千方百计讨好景帝,最后景帝将最没有希望的刘彻册封为太子。

以上仅是这场太子之争的简单经过,如果读者有兴趣,请去翻阅《汉书》!

谁是汉宣帝刘病已的救命恩人

刘病已能成为汉宣帝得一贵人相助,这一贵人不但救他性命,荐他为帝,还为辅佐他振兴汉室,这一贵人便是多次救了刘病已的邴吉,他是个心地善良,贤能有德的人,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且随有书君一道看看恩人邴吉救护刘病已的传奇经历:

恩人邴吉施恩路,一波三折入坦途。

邴吉精通汉律,办事认真谨慎升为廷尉右监,汉武帝“巫蛊之祸”发生时,他负责治理郡邸狱,皇曾孙刘病已“巫蛊之祸”受株连投入郡邸狱中,因而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邴吉曾有过三次救护曾皇孙的经历:

一救襁褓儿,留皇家血脉。

公元前91年,那是个多事之秋。那天秋雨绵绵,一个叫王翁须的女囚,手拿一块玉佩,怀抱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倒在了邴吉脚下,她气息微弱的告知邴吉,这孩子叫刘病已,是皇上的曾孙,太子据的孙子,史太孙刘进的儿子。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皇家血脉!可皇曾孙这么小,皮肤暗黄,泪水涟涟,这一个大男人如何喂养一个两个月大的婴儿。这可难坏了心地善良的邴吉,好在女监里还有两个生完孩子不久入狱的女囚胡组、郭征卿,邴吉暗中把她俩找来,单独与皇曾孙关押在一间宽敞干燥朝阳的监牢,千叮咛万嘱咐一定好好哺育这个婴儿。

监牢中,缺衣少食,邴吉自掏腰包,时常为刘病已送去衣服与粮食;刘病已体弱多病,邴吉为他求医问药,只要有空余时间,邴吉便会协同几位女囚看护刘病已,硬是在狱中把一个两个多月大的婴儿养活下来。

二救四岁童,抗旨亦从容。

一晃小婴儿长到了四岁,灾难再次降临到幼小的生命身上。

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重如山倒,精神恍惚中听说京城监狱中有天子气,这病得不轻的汉武帝怒火中烧,这不了得,关在狱中还想作乱,必须斩草除根,杀无赦,于是下令杀尽狱中所有囚犯。

又是一个凄风苦雨的晚上,郭穰奉命前来郡邸狱执行汉武帝的命令,邴吉心急如焚,这皇家血脉说什么也要保住,于是把郡邸狱的监狱大门从里面锁住,还搬来石头等堵住大门,任凭郭穰如何锤打叫骂,邴吉顶着杀头的危险向外大声吼,皇曾孙刘病已在这里,无论如何也不能开门,不能让你们杀害他。

郭穰大声斥责邴吉抗旨不尊,小心之祸,然邴吉大义凛然,从容镇定,誓死护卫小病已。

郭穰没办法进监牢执行命令,只好悻悻而去,向汉武帝禀报,邴吉抗旨,并把狱中情况告知汉武帝。汉武帝长叹一声,“这都是天意,那么就大赦天下,让牢中人都回家吧!”汉武帝当即下令让使臣去查证确认皇曾孙的身份,并登记在册。

三找寻至亲,不言护送恩。

刘病已终于又一次从死亡线上被邴吉救下,然而新问题又来了,负责哺育刘病已的女囚因大赦要回家了,可刘病已一个孤儿哪有家呀?谁养活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皇曾孙的身份高贵而又危险,恐怕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住,杀他灭口。必须找个妥当的地方,让他隐居起来,让皇曾孙有个安全的安身之所。

邴吉好人做到底,通过多方打听,终于在鲁国找到太子刘据的王后史良娣的母亲史贞君,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婆婆,从此皇曾孙和曾外祖母相依为命,终于有了家的感觉,而邴吉为了刘病已的安全,一早就悄悄回京,再也没有去过史家。

这便是邴吉救护皇曾孙刘病已的传奇经过。两次救其性命,一次护送他亲人家,而且护他周全,不图回报,所以说邴吉是刘病已的救命恩人。

那么救命恩人邴吉最终的结局如何呢?

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刘病已17岁那年,汉昭帝病逝,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27天后又废之。选择新君时,邴吉大胆建议选民间长大的皇曾孙刘病已,霍光正需要一个幼主,没根基的刘病已通过审核被选中,成了汉宣帝。

邴吉成了汉宣帝朝堂上的一个普通的臣子,他仍然忠于职守,全力以赴为振兴汉室尽绵薄之力。

汉宣帝刘病已的嫡长子刘奭被封为皇太子后,邴吉因博学而忠诚被任太子太傅,悉心教导皇太子,全心全意辅导太子,不久,邴吉又担任了御史大夫。

因为邴吉对自己曾经救过汉宣帝的事守口如瓶,也没有人知道他几次三番救过皇帝的命,而汉宣帝对四五岁之前的事又记忆比较模糊,至此汉宣帝完全不知道邴吉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救命恩人就在眼前,却相见不相识。

直至有一天一个叫则的妇人来到京城邀功请赏,而且指名道姓要邴吉作证,她哺育过刘病已。汉宣帝这才知道当年在掖庭狱中多次救自己小命的大恩人原来是近在眼前的御史大夫邴吉。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救命之恩当感怀一生,汉宣帝对邴吉的搭救之恩一直念念不忘,于是汉宣帝召丞相魏相相商如何报答邴吉的救命之恩,怎样奖赏邴吉。

魏相认为知恩必报是仁仪之君所为。而只欲报恩于邴吉,一则以邴吉为人不会接受,二其他有恩的人为有所不快,便奏请对宣帝施过恩的人都一并进行封赏。

汉宣帝便对在郡邸狱中救助过自己的女囚胡组、郭征卿和狱卒以及在民间时帮助过自己的人一并进行封赏,邴吉恩重如山,汉宣帝封他为博阳侯,食邑一千三百户。

可是邴吉接到圣旨一直跪着谢恩请辞。汉宣帝泪洒当场,情真意切,邴御史不能让朕连报恩的机会都没有哇,不能让世人说朕薄恩寡义吧!邴吉这才不再推辞。

不久,魏相辞世,汉宣帝让邴吉接任他的丞相之位。邴吉在丞相任上为国家大事操心劳累,邴吉问牛便是他丞相任上的亲历故事,后来成为广为传颂的佳话。

公元前56年,邴吉终国操劳国事,病重卧床。刘询亲自带上御医到邴吉府上诊治问候,还在病榻前向邴吉讨问代替他的人选。邴吉谦虚地推辞道:“群臣的德行才能,皇上如明镜一样全知晓了,臣何德何能,能向皇上举荐人才呀!”

汉宣帝再三询问,邴吉才拜了又拜推举杜延年、于定国、陈万年三人。他认为这三个人才学品行修养都比自己高,让皇上考察后再重用。在生命倒计时的时候,邴吉还为汉宣帝推举了三个有用之才。

汉宣帝终是没能拉住邴吉,一心为汉的邴吉没能与病魔抗衡到底,不久,与世长辞,得以善终。汉宣帝痛失恩人,痛心不已,下令厚葬,亲自到场祭奠。并谥号定侯。

好人有好报,种好因结善果,邴吉行善积德,救刘病已于水火之中,被封为博阳侯,世袭罔替,绘像麒麟阁,永远受汉代帝王祭祀。

邴吉星汉宣帝刘病已的救命恩人,在保护皇汉宣帝时有胆有识,行为忠义,为国为民,尊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封侯拜相,死后受人尊崇,子孙后代世袭侯位,可谓得到善报,他的善举令后人敬仰,为后世之人传颂!邴吉与人为善,施恩不图报恩的修为也成了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你眼中的王安石是个怎样的人

谢谢邀请,关于王安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我是一名普通人,从未涉足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但是一名文学爱好者,从有关王安石的历史知识中,认为他是一名很有成就的古代文学家。

朱元璋为考验徐达有无异心,曾把他灌醉后放在龙床上,徐达是怎么摆脱杀身之祸的

徐达和朱元璋是发小,小的时候,他和朱元璋、汤和、周德兴等人一起为地主家放牛。

当时朱元璋想当孩子王,是徐达配合他杀了地主家的小牛犊。

徐达说:“小伙伴们吃了牛肉肯定把你当王,但地主不会放过你。不如你就说小牛犊掉到山涧了,我们发现时赶紧拉住了牛尾巴,最后拉断了牛尾巴,小牛犊还是掉了下去。”

朱元璋虽然比徐达大4岁,但论“蔫坏”徐达略胜一筹。

说干就干,几个小孩把小牛犊宰了煮着吃了,吃完打扫好战场,朱元璋按照徐达的主意,最终骗过了地主。

朱元璋因此也当上了孩子王。

长大后,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起义。25岁时当上了红巾军的副元帅,当初的小伙伴们也都成了他手下的将领。

小伙伴们跟随朱元璋经过15年的血拼,公元1368年,40岁的朱元璋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帝。

这个职位和当初的“孩子王”不可同日而语。

常言道:“共苦易,同甘难”,朱元璋称帝后,虽然把追随自己的小伙伴们封为了开国元勋,但他对这些功臣始终不放心,害怕这些人夺了他的天下。于是开始了处心积虑的“摘瓜”。

如何才能把这些人一网打尽呢?老朱为这事食不甘味、睡不安眠。

有一天,老朱巡视火药库,突然眼前一亮,一条毒计浮现在了脑海中。

老朱想出的毒计就是“火烧庆功楼”。他邀请36位开国元勋到庆功楼“聚餐”。当然徐达也在被邀之列。

功臣到齐后,老朱做了简短开场白:“在座的各位都是开国元勋,今设宴就是为了感谢各位以往的鼎力相助,大家吃好喝好”。

说完,朱元璋一挥手,店小二急忙上了三道硬菜:红烧狗肉、卤煮兔肉和熊掌燕窝。

众人一看,心中暗道:“老朱真够哥们,这都是一等一的硬菜,不抠门,”于是甩开腮帮子大快朵颐。

此时唯有刘伯温没动筷子,只见他脑门冷汗直流。人们认为他有点不舒服也没在意。

刘伯温拉了一把坐在身旁的徐达,徐达正在吃狗肉,看到刘伯温向自己使眼色,意思是跟着他出来。

刘伯温站起来往外走,人们以为他上厕所,徐达不明所以,懵懵懂懂也跟了出来。

到了茅厕旁,刘伯温低声告诉徐达:“我一会要离席回府,你回席上坐在皇上身边,皇上上哪你上哪,即便上茅厕也要跟着。”

徐达不解问道:“这是为何?刘哥你咋出了那么多汗?不?”

刘伯温没有直接回答徐达的三连问,而是说:“你没看到吗?皇上这是要一锅端,要杀我们这些人。”

“不会吧!皇上这不是感谢宴请我们吗?”徐达说道。

“你傻啊?这三道硬菜就说明了问题”刘伯温看了一眼徐达道。

“这分明是“狡兔死(卤煮兔肉),走狗烹(红烧狗肉),飞鸟尽(燕窝),良弓藏”。下一句就是咱们的下场!

徐达想了想,恍然大悟道:“敌国灭,谋臣亡”。刘伯温沮丧的点了点头。

徐达瞬间冷汗流了下来。

“记住我的话,回去坐在皇上身边。顺便你告诉皇上,就说我老刘身体不舒服回府了,改日再向皇上赎不陪之罪。”

原来刘伯温和徐达最要好,本来老刘想一走了之,但觉得不告诉徐达良心过不去。

徐达最佩服的就是刘伯温,知道他能掐会算洞察一切。

徐达按照刘伯温说的去做,老朱喝到中途起身去茅厕,徐达也跟了过去,老朱上洗手间洗手,徐达也去洗手间,徐达就像老朱的影子一样寸步不离。

老朱突然明白了,刘伯温不辞而别,徐达像跟屁虫。这是刘伯温看透教给徐达这样做的。

就在老朱第三次上茅厕时,徐达又跟了进去,“扑通”一声跪在了老朱面前,声泪俱下地说道:“看在我为你杀牛犊出主意,和你关禁闭时为你送窝头的面子上饶了我吧。

老朱突然想起自己当孩子王时的情景,不由心一软,于是放过了徐达,可怜其他功臣都被炸药炸死了。

在明初历史上,徐达是为数几个有幸活下来的功臣,这多亏了刘伯温的提醒。

但是朱元璋不会轻易放过徐达,庆功楼没弄死徐达,老朱又想出了一条毒计。

某天,老朱单独宴请徐达,老朱意思很明显,这次看你还让刘伯温提醒不?就咱俩喝酒。

徐达提心吊胆去赴宴,这次是在老朱的寝宫喝酒。

徐达长了一个心眼,那就是保持头脑清醒,绝不能喝高。他知道这回可没人帮自己了。

徐达刚开始确实推三阻四不愿喝,老朱不高兴了,说:“我酒里有毒啊?咱俩是发小,今天以哥们身份喝酒,不讲君臣之道,咱俩不醉不归”。

徐达一听很感激,心想,老朱总算不忘昔日友情,想到此,徐达逐渐放下了戒心,结果被老朱三劝两劝喝醉了。

老朱灌醉徐达是有目的的,他要制造借口杀了徐达,他把烂醉如泥的徐达扶到龙床睡下了。

在古代有许多讲究,比如皇家的东西平常人不能用,像黄色的衣服都不能穿,龙床龙椅更不能随便睡和坐,否则就犯了“僭越”之罪。

常言道:“酒醉见人心,只有喝醉才能暴露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相信大家能理解这句话。

老朱就是想看看徐达醉醒后的反应。

徐达一觉醒来,睁开惺忪的眼睛,翻身坐了起来,看到身上盖着黄绸缎的龙被,一下子酒意跑了一半,拍拍脑袋仔细一看,自己睡在龙床上。

徐达像触电一样一骨碌摔下了床,跪在龙床前一个劲的磕头,嘴里不停的念叨着:“罪臣,不该冒犯龙床……”

说些头还直磕床沿,不大会就磕出了一个包。

老朱这时就藏在屏风后面,看到徐达的举动这才放心了,认定徐达不会谋反。从此对他信任有加,还把三个女儿嫁给了他的三个儿子,二人成了儿女亲家。徐达用实际行动解除了老朱的戒备,最后成了为数不多活下来的功臣。

文/秉烛读春秋

最新发现

相关资讯

新闻热榜

热门游戏

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