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的资料
孙膑,生卒年月不详,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他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少年时期,他曾与庞拜鬼谷永为师,同学兵法。他谦虚好学,刻苦钻研,智力超群,精通兵法。后来,庞在魏国得到魏惠王重用,当了将军,但庞嫉贤妒能,自知其才干不如孙膑,怕孙膑后胜过自己,视孙膑如仇敌,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于是,庞派使者诱骗孙膑至魏国,然后捏造罪名,诬陷孙膑,并施以膑刑(去掉膝盖骨)。“孙膑也因此得名,真名失传。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秘密回到齐国,经过齐国将军田忌的推荐,被齐威王任为军师。在一次赛马比赛中,孙膑第一次显示了超人的才干。当时,齐威王常常与王公贵族们用比赛驾驶马车赌输赢。田忌过去比赛,常因马的实力略差一点而告输。孙膑观察了这场比赛之后,发现马的实力可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之间相差也并不是很悬殊。有一次,孙胶对田忌说:“你可以下大赌注,我包你取胜”。田忌很佩服孙膑过人的才智,便按照孙膑的意见同齐威王与贵族们下了千金的赌注。在比赛开始之前,孙膑告诉田忌:“你先用你的下等马同他们的上等马比赛,再用你的上等马同他们的中等马比赛,最后用你的中等马同他们的下等马比赛。”三场赛毕,两胜一负,终于赢得千金的赌注。孙膑赛马的故事,从此成了军事谋略学最原始最生动的事例。周显王十六年(前354年),魏国派庞率兵8万,由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出发,北上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赵国无力打破魏军的围攻,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于公元前353年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救赵。这时,孙膑向田忌提出了一个“围魏救赵”的策略。他主张趁魏国都城大梁防务空虚之机,直捣大梁。孙膑将这种战法叫做“批亢捣虚”。他判断,庞见大梁危急,必然撤去邯郸之围,回救大梁。这样,就可以预置重兵于魏军归途,予以截击。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将主力集结于预设阵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准备歼敌。大约在十一月间,庞回兵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败回大梁。桂陵之战,魏军虽然战败,但实力并未受到多大的损失。公元前340年,魏国又出兵进攻韩国。韩国弱小,慌忙向齐国求救。齐国于是在韩魏两军久战俱疲的时机,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魏国得知齐军攻魏救韩的消息后,立即撤去围韩之军回到大梁,魏国国君魏惠玉决心集中主力迎击齐军,以雪桂陵之战失败之耻。于是,他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为将军,率领10万大军主动迎击齐军,寻求决战。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孙膑采取了退兵减灶、设伏歼敌的作战方针。根据孙膑的意见,退军的第一天挖10万人吃饭用的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第三次减少到3万。庞志大才疏,骄傲轻敌,误认为齐军畏惧魏军,逃亡严重,于是丢下步兵,只带少数精锐兼程尾追齐军。孙膑估计魏军将于日落后进至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地区,便选择了险要地形,埋伏好弓箭手。黄昏,庞率军进入齐军设的圈套。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败,庞羞愧。齐军在歼灭庞部之后,乘胜又大败太子申部,俘太子申。魏军前后被歼10万余人,从此魏国一蹶不振。孙膑也由于其卓越的指挥而闻名天下。他所著(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在战争观、建设和作战指导诸方面都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受到中外学者的赞赏和重视。
一世江湖结局
演武场,他将对手击败时安慰道“你没有赢我很正常,十三岁后,我便从未输过。”
项庄舞剑被谁挡住了
答案:
你对历史上南明时代的李定国怎么看
引言
1662年6月27日,西双版纳九龙江附近的勐腊地区,在南明驻扎的营垒中,中军大帐里面正上演着南明史上让人极为痛心的一幕:
一位旷世英豪因为病入膏肓,再加上心中愤懑悲伤,已经处于弥留之际。
他环顾左右,看着围拢在自己身边的忠勇将士,集聚起全身最后的一点儿力气,对儿子,也是对这些多年追随自己浴血奋战的老部下们,大喊道:“宁死荒徼,勿降也!”
话音一落,他气绝而亡。一代豪杰就这样赍志以殁,时年42岁。
他就是李定国!南明历史上最卓越的天才军事家,令清廷闻其大名而胆颤心惊的抗清领袖!
李定国出身于陕西延安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就加入农民起义军,投身到反抗明朝腐朽统治的斗争中。
李定国英勇善战,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张献忠农民军中的重要将领。
在清军入关、张献忠不幸牺牲之后,李定国会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一起决策率领大西军余部撤离四川,经贵州,进入云南,最终平定整个云南。
在云南平定以后,李定国等人潜心发展社会经济,整训,巩固大西军在云南的统治。经过几年的精心经营,云南成为当时大陆上的一片净土,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经济繁荣稳定。这就为以后的联明抗清斗争建立了一块稳固坚实的根据地。
在云南站稳脚跟以后,李定国等大西军将领并没有满足于割据一方的局面,而是放眼全国,准备与满清一决高下,恢复汉家江山。经过一番商议,最后,大西军决定联明抗清,加入了南明永历朝廷。
1652年,南明永历朝廷以大西军为主力,对清军展开了大。
李定国的著名战绩
李定国率领南明进入湖南;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打得清军几乎全军覆没。明军乘势接连攻克靖州、武冈。
李定国兵锋锐利,势不可挡。清军一路溃逃,从宝庆、长沙等地狼狈撤退;仅余岳州、常德、辰州尚在清军控制之下,其余的湖南大部分州县,都被明军收复了。
一.桂林大捷
1652年6月,李定国率军自湖南的武冈、新宁一带出发,进军广西。
明军很快攻下全州,消灭了全州清军。紧接着,明军在兴安县严关与满清定南王孔有德进行了一场大战。骄横的孔有德被李定国打得大败而逃,狂奔回了桂林。
李定国督率明军,猛攻桂林。清军防守不住城池,被明军攻入了桂林城中。孔有德而死。
(孔有德画像)
随即,李定国坐镇桂林,派遣明军四面出击,很快就收复了广西全境。
8月,李定国一路追击清军残部,经梧州进入广东境内。清廷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吓得成为了惊弓之鸟,大为恐慌。
李定国收复广西全省,在南明史上可谓是空前大胜;这是李定国率部力歼强敌、大获全胜的辉煌战果,李定国从此名震华夏。
二.衡阳大捷
1652年7月,为了应对明军的反击,清廷派敬谨亲王尼堪统率八旗精兵南下,进攻湖南。
孙可望调令李定国从广西回师,迎击这支清军八旗劲旅。
在衡阳附近,李定国与尼堪进行了一番战斗。李定国先让明军佯装失败,向后撤退。
尼堪骄狂之极,认为明军不堪一击,便率领清军兼程猛追。
李定国已经事先埋伏了重兵。待到尼堪的八旗兵进入伏击圈以后,一声号炮,明军四出,把清军团团包围。
一番血战之后,李定国阵斩尼堪,大败满清八旗劲旅。
清军再也不敢与李定国交战,狼狈地退往长沙。
李定国所部转战千里,重挫清军,接连杀死清廷两位王爷;尤其是斩杀敬谨亲王尼堪,大败八旗劲旅,打破了满洲八旗兵天下无敌的神话,极大的鼓舞了全国各地反清义士的斗志。
黄宗羲曾经描述当时产生的巨大影响:“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
三.进军两广
1653年,由于孙可望的猜忌,李定国离开湖广地区,进入广西。
在广西,李定国制定了联合郑成功、东西夹击,收复广东,进而攻取福建、浙江、江苏、江西等省,平定江南的战略计划。
李定国在1653年第一次进攻广东,声势浩大;在肇庆城下,清朝平南王尚可喜率领清军,拼命抵抗。
在经过一番浴血奋战之后,明军与清军都精疲力竭了。李定国没有等来郑成功的援军;他审时度势,放弃了进军计划,率军退回了广西。
1654年,李定国再次出兵广东。一路上广东反清志士纷纷响应,进军非常顺利。
但是,李定国在此顺境中,竟然产生了骄傲情绪,变得轻敌了。结果在新会之战中,由于大意轻敌,遭到重大挫败,又一次撤回广东。
李定国两入广东,都没有得到郑成功的支援。当时,郑成功正在与清廷秘密和谈。他首鼠两端,一面与清廷眉来眼去,讨价还价;一面对李定国虚与委蛇,虚言应付;结果使李定国孤军奋战,而清军却得以集结重兵,全力迎战李定国。
郑成功的欺骗失约,直接导致了李定国两度失利;东西合击、平定江南的战略计划就此成为了泡影。
四.血战磨盘山
在战局失利,清军攻入云贵地区之后,永历皇帝在文臣们的撺掇之下,逃往。
清军在吴三桂率领下,一路穷追不舍,骄狂之极。
李定国看到清军如此骄横轻敌,就决定地教训他们一顿。
1659年2月,李定国在磨盘山设下三道埋伏,把自己身边最后六千身经百战的精锐将士全部投入了战斗。
由于永历皇帝逃跑了,南明朝廷人心大乱,一些人纷纷有了投降清军的念头。
在混乱之中,南明文臣卢桂生偷偷溜出去,投降了清军,并且把李定国的军事计划汇报给了吴三桂等清军将领。吴三桂等人大吃一惊,急忙整顿清形,向埋伏着的明军发起猛攻。
伏击战变成了遭遇战。李定国部下的这些百战精兵在情况突变的局面下,奋力死战,与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杀。
清军援兵不断涌来,但是,明军在将领窦名望等人率领下,死战不退。
李定国坐镇山巅,得知情况有变,遂率后军前来增援,经过血战,终于击退了清军。
磨盘山之战,明军、清军都伤亡惨重。
此战过后,李定国再也无力对清军发起了;而清军也心有余悸,再也不敢对明军穷追不舍了。
李定国的历史评价
在我看来,李定国是整个南明抗清时期,最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
李定国在南明抗清斗争勋卓著;成为南明永历朝廷的擎天一柱。他的威名令满清朝廷为之胆寒,清廷一直把李定国视为心腹大患。
而且,李定国在加入南明永历朝廷,开始联明抗清以后,始终不改初心,矢志不渝,一直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一点,就连极端仇视农民军的明朝遗老遗少们,也对李定国极为肯定,倍加推崇。
可惜,由于孙可望的称帝野心、郑成功的自私自利、加上南明永历朝廷的腐朽不堪,李定国只能孤军奋战,无人呼应。最后,在南明内部斗争激烈的情况下,李定国虽然殚精竭虑,坚持抗清,但是;大势已去,纵是李定国这样的盖世英豪,也无力回天了。
可即使在李定国穷途末路、辗转于滇缅边境之际,他仍然被满清朝廷及吴三桂等视作心腹大患,对他忌惮万分。
云南一直视李定国为民族英雄。直到辛亥革命时期,反清义军在云南宣誓反清,还庄严宣告:“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明武宗行事荒诞还建了豹房,是真的吗
是真的,豹房里不仅美女如云,还有俊俏美男,明武宗是男女通吃,尤其偏爱孕妇。但豹房的作用,不止是吃喝玩乐,更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与军事总部”。
这是明朝最荒诞的皇帝,也是最特别的一个皇帝。
据史书记载,明武宗曾直接跑到别人家,强行把别人的老婆抢来自己用,毫不在意社会影响。
《明武宗实录》:笼初上在偏头关,素女乐于太原,有刘良女者,晋府乐工杨腾妻也。
他还男女通吃,不仅要后宫妃嫔,还会搜罗当男宠,宠幸俊美的内臣,给他们取名为“老儿当”。
后来,明武宗觉得皇宫不好玩,干脆兴建了豹房,广招乐妓,大玩特玩,因而被人称为明朝历史上最荒唐的皇帝之一。
明武宗行事荒诞,是真的!
明武宗朱厚照,2岁就被立为了太子。
他的父亲是明孝宗,母亲是张皇后,他是父母唯一的孩子。
在历史上,明孝宗的一生,只有张皇后一个女人,也只宠爱她一个女人。
父母恩爱,对孩子而言,就是莫大的恩赐。朱厚照是被宠爱浇灌长大的孩子,因此,他的行事作风,完全和其他皇帝不同。
15岁那年,朱厚照登基为帝。还不到4个月,他就遭到了臣子严肃的劝诫:
“仰惟皇上嗣位以来,日御经筵,躬亲庶政,天下喁喁望治。迩者忽闻宴闻之际,留心骑射,甚至群小杂沓,经出掖门,游观园囿,纵情逸乐,臣等闻之,不胜惊惧。”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都希望皇帝登基后,就每天勤于政务,治理天下。但朱厚照不这样,天天骑马射箭,或者跟着一群人溜出去玩,纵情声色,让人惶恐。
这番劝诫,明里暗里,都在说朱厚照过于纵情声乐,一点都勤奋,连皇帝最基本的礼仪和规矩,他都没有守。
那登基4个月,明武宗都干了什么呢?
简单来说,他干的都是大事。
他废除了尚寝官的内官,兴致来了就跑去后宫临幸妃子,到了每日经学时就找各种借口跑路。后来,他甚至连早朝也不想上了,开始逐渐罢朝……
时不时,朱厚照还会跑去民间游玩,搜集一些美女,或来几场猎艳活动,引得民间百姓避之不及。
《明武宗实录》“时上幸密云,民间传言欲括女子、敛财物以充进奉,多惊疑避匿,哭泣相闻。”
著名的《游龙戏凤》,演绎的就是明武宗与凤姐的“爱情”故事。
从史书上来看,明武宗这个皇帝,的确行事荒诞,无法无天。
明武宗兴建豹房,大玩特玩,也是真的!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明武宗确实兴建了豹房。
当皇帝不到三年,朱厚照认为皇宫生活规矩太多,想要打破这种束缚,便建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豹房。
此后十多年,他基本都在豹房里生活,连后宫都去得很少。
《明武宗实录》该日条载:“盖造豹房公廊,前后厅房,并左右厢房、歇房。时上为蛊惑,朝夕处此,不复人大内矣。”
在豹房里,明武宗有3个重要随从:
- 第一个,名叫于永,擅长“房中术”。
他是色目人,因技术高超而受到喜爱,后来,于永还主动向明武宗进献西域女舞者16人。
- 第二个,名叫于喜,是个。
他身材魁梧,马术精湛,负责豹房里的“冲锋”游戏,每次都能哄得明武宗开怀大笑。
- 第三个,名叫于经,是一个擅长理财的。
他帮明武宗掌管“各地皇店”,垄断部分市场,负责赚钱,为豹房提供必要的开支。
这3个人的存在,让明武宗在豹房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如鱼得水。
豹房里都有什么?
明武宗的豹房里,可不止有人,还养着很多猛兽和动物,什么老虎、鹿、狐狸、羊,都是这里的常客。
- 心情好时,明武宗就在这里看看动物;
- 心情不好时,明武宗就下令让动物互相厮杀,或者让人和动物厮杀。
这里有个问题:明武宗的豹房里,养过豹子吗?
我专门查了史书,只是不同的史书记载不同:
- 有的史书上说,明武宗的豹房里,养着一只土豹,足足需要240人照料。
- 《万历野获编》:“嘉靖十年兵部覆勇士张升奏,西苑豹房畜土豹一只,至役勇士二百四十名,岁廪二千八百石,占地十顷,岁租七百金。”
- 但也有史书说,明武宗的豹房里,根本没有豹子,只是有一个豹子的雕像而已。
因此,豹房里有没有豹子,还真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明武宗的豹房里,女色无数,男色更是不少。
自从豹房修建完,朱厚照就很少去后宫了,他的需求都在豹房里解决。
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南巡,在民间搜罗美女、男色,甚至有时候还会有。
这些从民间搜罗来的女子,一开始都被扔在浣衣局。等明武宗点头,她们就进入豹房,在豹房等待明武宗的召唤。
因为人数过多,浣衣局供养不起,不少女子在等待召唤的过程中,会被饿死,或者病死。
而豹房中,美色也从来不缺。
在明武宗时期,豹房曾出过3个著名的豹房美色。
三个著名的豹房女色
豹房里美女如云,但最著名的,有三个人:
- 第一个人,是怀着孕的孕妇。
此人是将官马昂的妹妹,她是怀着孕,被挑到豹房去的。
她长相美貌、擅长骑射,明武宗对她一见钟情,毫不在意她怀着孕,就强行带进了豹房。
《万历野获编》:宣府都督马昂妹,已嫁毕指挥有孕矣,以其善骑射,献之上,能胡语胡乐,大爱之。
因为妹妹得宠,马昂也因此步步高升,越级成为后军都督府右都督。
- 第二个人,是有夫之妇。
此人名叫刘良女,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被明武宗强行抢回来的 “有夫之妇”。
据说,在明武宗后来的生涯里,她成了最受宠的女人之一。每次南巡,朱厚照都会带上她,去佛寺挂经幡,也会写上刘氏的名。
- 第三个人,就是玉满堂。
玉满堂是北直隶霸州王智的女儿,她曾参加宫女预选,却意外被刷,非常沮丧。
可能是太难过了,回家后,她的精神就出了一点问题。但后来,因为道士的一句话,她阴差阳错进入浣衣局,后来又被送入豹房,直接去了明武宗身边。
这是豹房最出名的3个女子,但除了她们,豹房里还有很多俊美的男子。
大臣们听闻,都非常担心皇家后嗣,有臣子甚至冒死上书,希望明武宗能多去后宫,临幸妃嫔:
“陛下承祖宗统绪,而群小荧惑,致三宫锁怨、兰殿无徵。虽陛下春秋鼎盛,独不思万世计乎?中人稍有资产,犹蓄妾媵以图嗣续,未有专养螟蛉,不顾祖宗继嗣者也。”
以上,就是正史记录里的明武宗。
乍一看,明武宗就是个沉溺游乐,一无是处的君王。按照常理,沉迷于豹房的明武宗,应该会把国家搞得一团糟,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明武宗朱厚照,并不是个毫无建树的皇帝,甚至,他还算得上一个非常不错的皇帝。
豹房的真正用途
明武宗在位时,办成了不少大事,我简单举几个例子:
- 一是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
- 二是亲自指挥布局,大败蒙古王子,让蒙古多年不敢再来犯;
- 三是多次赈灾免赋,形成完善了赈灾应急体系;
- 四是重启关西情报网,发展外交,学习葡萄牙语,了解欧洲……
桩桩件件,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沉迷女色的君王能办到的,但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朱厚照在位时期完成的壮举。
那么,问题来了。
一个天天待在豹房,大玩特玩的君王,到底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呢?
这个问题,得从豹房的真正用途说起。
我认为,豹房可能不止是吃喝玩乐,更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与军事总部”。
朱厚照整天待在豹房里,除了爱玩之外,也因为他把这里打造成了真正的指挥中心。
理由如下:
其一,豹房有庙宇宗教,帮助明武宗了解西域情况,建立了良好的精神文化来往。
据史书记载,豹房里有很多庙宇,每日诵经,人来人往。
《武宗正德实录》:上颇习番教,后乃造新寺于内,群聚诵经,日与之押昵矣”。
按照当时的规矩,宗教活动是不允许在乾清宫里进行的。
但明武宗很喜欢,因此,他把这些活动都搬到了豹房,并且利用这一类宗教活动,了解西域,促进外交。
其二,豹房中发号施令,无人敢违抗。
刘瑾之后,原来三位顾命大臣被清除了两位,许多臣子都被列在了“奸党”之列。明武宗的态度,完全偏向宦官和权贵。
按照祖训,皇帝若在乾清宫发布命令,必须经过一系列程序。
当时,大臣已经不受他控制,他的很多政令都发不出去。
但建了豹房就不一样了,他可以拿着司礼监看过、批过的奏折,直接发表意见。
他不上朝,对大臣的意见也不理不睬,经常大笔一挥,直接让司礼监颁布旨意。这种任性,颇有“先斩后奏”的意味。
而命令发出,天子权威仍在,谁也不能直接违抗,更不可能公然让皇帝下不来台。
正因如此,明武宗偏好在豹房里发布命令,只有在这里,他对朝局的掌控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其三,豹房,代表了明武宗重振明朝武力,压制文官的愿望。
帝王之术,重在平衡。
明武宗时期,文官的力量已经很大了,他迫切希望能重振武官的地位。
在豹房附近,朱厚照特意准备了习射、御操的地方,这里与驯兽场相连,他可以非常迅速地监控京城操练,有时候还会自己去当将军练兵。
待在豹房,明武宗可以轻而易举掌握,哪怕是再细小的调动、操练,也都在他眼皮子底下进行。
后来,豹房附近还开设了东西两官厅,专门用于提督办公。而掌管这些场所的,是明武宗最信任的。
《明史》:上又自领阉人善骑射者为一营,谓之中军,晨夕操练,呼噪火炮之声,达于九门。
可不要瞧不起明朝的,在明朝,当可不容易,要读书识字,入宫之后,还要专门进行培训和学习。
他们除了没有子,并不比大臣们差。
为了收买人心,明武宗收了很多义子,并赐给他们“朱”姓。不止是宦官,还有很多边帅,也被朱厚照收为了“义子”。
从种种举措来看,明武宗应该是迫切地想要恢复昔日尚武的局面。
如果没有豹房,他想做都不可能做到,因为文官集团会拼死守护自己的利益。
这里也要补充一点知识,大家不要把明朝的文官集团想象成忠臣,他们同样有自己的私欲,而且权势滔天。
某种程度上,明末的东林党,要为明朝的灭亡负一定的责任。
写在最后
明武宗朱厚照,确实是个行事荒诞的皇帝,但他未必不是一个好皇帝。
明朝有祖训,要求“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连亡国之君崇祯,都没有背弃这条祖训。
崇祯自尽时,留下的遗言是:“任贼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可以说,明朝的皇帝,心中都装着百姓,并没有史书上说的那么不堪。
但明朝的官员,心中未必有百姓。
明武宗想要破除文官独大的局面,以行事荒诞为表象,修建豹房,传达政令。
修建豹房,他的初衷绝对不止是为了享乐,更多的是为了治国。
只是,为了牵制官员,明武宗重用宦官,而史官对宦官的态度素来轻视、敌对。如此一来,明武宗自然很难在正史上留下什么好名声。
另外,宦官这一层身份,也引来了很多朝臣非议、嫉恨。在这种抗拒的情绪下,明武宗想要完成的尚武氛围,非但不能成功,还可能适得其反。
后来继位的明世宗,体弱多病,对武力丝毫不感兴趣。在他手中,豹房被闲置,里面的猛兽和动物,或放或杀。自此以后,文官势力独大,尚武之风越来越衰弱。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