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唐诗歌代表人物李白是怎样的人
-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在故事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 清朝嫔妃侍寝的时候,为何要裹着被子抬进去
- 同为唐朝最好的诗人,为什么杜甫潦倒困顿,李白却能一生游山玩水
- 能不能推荐下你的书单,每本书写一句推荐语
盛唐诗歌代表人物李白是怎样的人
谢悟空小秘书!
盛唐诗歌代表人物李白是怎样的人?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文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随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诞生于碎。五岁时,随父迁入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二十岁时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开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江油远游,开始了广泛的漫游生涯,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后又继续北上,到了太原、长安,东到齐鲁。期间,他结识了不少知名人士,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誉满天下。
天宝初年,应玄宗之召,进京供奉翰林。但因遭谗言诋毁,仅一年多时间,就被排挤出京。之后,在江淮一带盘桓。他的“济苍生”、“安黎元”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所以精神思想极度苦闷烦脑。安史之乱爆发,应邀成为永王遴的幕僚。后因肃宗继位,灭杀永王遴集团,李白受到牵连入狱,后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其后,往来于浔阳(江西九江)、宣城(安徽宣城)一带。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在宣城病故。
李白一生虽然仕途不顺,但他的“济苍生”、“安黎元”的理想却有积极意义。创作了大量诗作。他的诗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也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荒淫和,表现了蔑视权贵,反抗束缚,追求自由的积极思想。在艺术方面,他的诗感情强烈,想象丰富,构思新颖奇特,意境高远伟丽,语言简洁明快清新,体现出豪迈超脱的艺术风格,现有《李太白文集》30卷,存诗900余首。其中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格调。
李白性格豪放,从小从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他的思想主流是道家兼纵横家,也参杂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敬慕傅说、吕尚、范蠡、鲁连、张良、谢安等“安邦定国”的大人物。他颇有济苍生的宏愿而未能牛刀小试。常常饮酒写诗,被后世称为诗仙。在游历期间和杜甫结下了不朽的友谊,被后世称为“大李杜”。两人又一起和高适、李邑等诗人、大书法家登临山水,诗酒往还。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达到了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巅峰,为我国文化文学宝库,增添了光辉一页,如香艳无比、美仑美奂的奇葩,流芳百世,供人欣赏,供人学习,被人传颂。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在故事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谢“无弦琴韵”邀请。
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一僧一道,在《红楼梦》中是神出鬼没的神仙代表。如果要说他们在故事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我认为大概有这些:
1.开启和收束整个故事,给一场道尽世事苍凉的故事披上“梦幻”外衣,在文学上可以增添奇幻色彩。如果像一些研究者认为的那样,《红楼梦》中隐藏了一些不能说的历史故事,那么这种奇幻设定就更加有必要。
书中第一回就说了,整个故事原来是刻在大荒山青埂峰下一块石头上的,故曰《石头记》。而这块石头原本是女娲补天剩下的,因为某天听路过的一僧一道谈论红尘富贵,动了凡心,再三恳求两人带它下凡,才有了后来它所见证的这段故事。
来头够大吧?够神秘吧?而且书里第一句就说: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一开始就明说了,因为某种奇幻经历,所以用这种曲笔把真事隐去。这不等于告诉读者:我这书里藏了一个特地隐去的大谜团吗?后世读者拼命想挖出那“真事”是啥,就不奇怪了。
第一回又借甄士隐梦中的僧道对话,说明了这块石头也就是通灵宝玉是借了什么缘由下凡的,就是木石前盟这一公案。换言之,石头的职责就是见证这一公案,石头上所刻记的,就是这一公案的经过。
这就等于明明白白告诉读者,木石前盟,也就是宝黛恋情,是全书的中心故事。故事的结局一开始就说明白了:绛珠仙子用今生所有眼泪偿还神瑛侍者,也就是林黛玉为贾宝玉流尽所有眼泪(泪尽而亡)。那么,整个书要讲的,只不过是这个过程如何发生。
一段痴男怨女的爱情,值得这么隆重其事大书其书吗?而且还说得神秘兮兮,不但扯上女娲补天之石,还借石头对空空道人说的话,极力暗示这个故事很特别、很有意义、很有流传的必要。那自然就不由得读者猜想,表面的儿女情长背后隐藏的“真事”,才是作者想表达的。
不管那“真事”是啥,可以确定是一个大悲剧,不然不值得第一回如此浓墨重彩地暗示又暗示。所以我认为,即使没有别的,就是一段悲剧爱情,那也说明这段爱情的意义对作者来说非常重大。个人认为,至少超越了“自由恋爱”这重意义。
这就是我为什么坚决反对某些人把宝黛爱情贬低为封建社会才子佳人“私情”故事的原因。因为第一回那块石头就说得很明白了,这个故事和以往那些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完全不同。非要把宝黛爱情的意义往这上面靠,我觉得也太小看作者了。《红楼梦》非但不是《三言两拍》之类庸俗的“奇情故事”“世情小说”,而且也不是《西厢记》《牡丹亭》那样小的格局。
不然作者不用再三暗示之后,还来一首五绝强调: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是全书最早出现的人物。根据种种线索,最后全书结尾时,这两位应该还会出来做一个收束,把宝玉带走,让这一桩神仙公案彻底完结。只是原书后四十回佚失,看不到了。
2.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场景和情节中,通过“神仙”之口渲染故事的主旨,务求达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效果。
除了开头统领大纲之外,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还合体或者分身出现了几次:
第一回,先是在甄士隐梦中出现,提示了通灵宝玉、木石前盟、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关键词之后,又在现实中出现在甄士隐面前,对香菱命运作了暗示。香菱被拐走之后,跛足道人再次现身,对甄士隐念了那首著名的《好了歌》,成功把甄士隐渡走了。——这一段,我认为是暗示全书主旨,是一个繁盛烟花地变成凄凉黄土堆的大悲剧。而且,从此“真事”真的“隐”了,“贾雨村”登场。也就是说,这个悲剧故事,要用“假语村言”的形式,娓娓道来了。
第十二回,贾瑞被凤姐害得命悬一线,跛足道人专程送来“风月宝鉴”。贾瑞不听神仙之言,非要正照镜子,最后一命呜呼。贾瑞父母要烧镜子,跛足道人再度出现,把风月宝鉴抢了回去。——这一段,我认为是提示读者不要忘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深意。
第二十五回,宝玉和凤姐中了魔魇,奄奄一息之际,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出现,把通灵宝玉放在手中摩挲持颂,三十三天后宝玉和凤姐就好了。——这一段,我认为还是提醒读者莫忘前尘,毕竟读到这里可能不少人都忘了通灵宝玉原是女娲补天的神仙石了。同时,也暗示宝玉日后还是要回去太虚幻境归案的。
第六十六回,尤三姐死后,柳湘莲恍恍惚惚中走到一处破庙,跛足道人在旁边坐着捉虱子。柳湘莲问他名号什么的,他一问三不知,柳湘莲由此悟道,挥剑斩断烦恼丝,随他去了。——这一段前面刚写完尤三姐托梦告知返回太虚幻境,我想道士出现的用意应该是再次提示读者,太虚幻境专门收容世间追求真挚爱情的薄命女子。
另外,书中还有两处并非用第三人称客观叙写,而是借人物之口说出的出场。一处是黛玉转述的,癞头和尚在她年幼时试图化她出家。还有一处是宝钗转述的,癞头和尚给她献方冷香丸。当然,后面更提到癞头和尚指定的“金玉良姻”。
不过我本人认为,宝钗一方的叙述充满细节的矛盾,比如一时说秃头和尚,一时说癞头和尚,一时说和尚送了带字的金项圈,一时说只是送了几个字。这些都是“金玉良姻”之说值得怀疑的地方。
3.作为“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代表,引导读者对作者真实意图进行深层思考。
如前所述,作者写这书是有深意的,阅读时不能单看表面文章。正确的阅读方法,应该是牢牢抓住“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提示,仔细分辨隐藏在“假语村言”中的“真事”。
而这一僧一道,作为提示者本身,也是可以被辨析的。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实中不存在这样的神仙,如果《红楼梦》真的隐藏了什么真事,至少这两位以及他们所说的故事肯定是假的。有鉴于此,我觉得单纯把这一僧一道看成是全书最顶层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不一定是作者的本意。这方面我没有明确的证据,只是有一些隐约的感觉。比如,全书最重要的人物是贾宝玉(甚至可以说他才是第一主角,因为男主只有他一个,通灵宝玉或者说“石头”也直接联系着他,其他人的身份都可以置换成和他有某种关联的人,包括黛玉和宝钗)。而这么重要的人物,书里也说了是神瑛侍者下凡历幻,但是历幻过程中其他种种顽劣也就算了,为什么还有袭人在第十九回特地要他改正的“毁僧谤道”这一特点呢?
要知道他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都不应该和僧道有啥过不去的,平时自己也思考佛理不是?似乎书中,和尚道士唯一让他不满的,就是安排“金玉良姻”了。
但再仔细看,其实书中的僧道二人是有分工的。在甄士隐的梦里,跛足道人问癞头和尚要把那块石头带去哪里,癞头和尚就把木石前盟的公案告诉了跛足道人。也就是说,跛足道人本来还不知道这公案。
带走石头的是和尚,在石头上镌刻通灵宝玉字样的也是和尚。
在黛玉三岁时要她出家的是和尚。当时旁边没有跛足道人。
给宝钗冷香丸和金字的还是和尚。当时旁边还是没有跛足道人。
换言之,宝黛钗三大主角的纠葛,始作俑者是那位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并未参与。宝玉梦中直骂“和尚道士”,道士会不会是无辜躺枪?
跛足道人单独出现的三次,一是渡化甄士隐,二是点拨贾瑞,三是渡化柳湘莲。看起来跛足道人接触的,都是和主体故事无关的边缘普通人物。而宝黛钗这样的大主角,就交由癞头和尚专心对付?
这样的写法是巧合还是有寓意呢?难道和尚和道士在书里还有什么区别呢?但如果说没区别,又何必安排两个人,只安排一个“神仙”不就行了?仅仅是两个人更好看些?
我对宗教文化不大懂。印象中,和尚代表的是外来文化,而道士代表的道教是中华原生文化。不知道跟这有没有关系呢?
那么,作者的真实态度,到底是如前面某些答主说的宿命观,还是“毁僧谤道”,还是暗中扬抑,推崇一个而贬斥另一个?
参见之前的相关问答:
《<红楼梦>中曹雪芹是喜欢宝钗还是偏爱黛玉?》
《贾瑞为什么敢调戏王熙凤?》
《小说<红楼梦>中“金玉良缘”天注定,贾家败落,贾宝玉又考取了功名,为什么他还选择出家?》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清朝嫔妃侍寝的时候,为何要裹着被子抬进去
大清皇帝的是有敬事房帮忙管着的,皇帝的妃子想要得到皇帝的宠幸,是要经过敬事房的安排。
皇帝忙完了一天工作,用过晚膳后,敬事房的总管就会端上一个银盘,盘子里是皇帝的餐后甜点——写着各位妃子名字的绿头牌子。
如果皇帝感觉今天工作有点累,没啥“性”趣,就挥挥手说“退下”,那今晚妃子们都只能早早歇息了,如果皇帝“性”致很高,就会看看银盘中妃子的牌子,这时候总管受了哪位妃子的好处,就会用言语来引导皇帝注意,比如说那位妃子又学了什么啦,皇帝好久没去那位妃子那去了,当然总管说话比较隐晦,都是装作闲聊来说。
决定权自然是在皇帝手上,皇帝想要找哪位妃子过夜生活,就会把写有那个妃子的牌子翻过来,总管就端着盘子倒退出房间,然后把那个牌子交给等在门外的小,这个有个专业名词,叫驮妃。
驮妃接过牌子后,就会去那位妃子那里,通知被选中的妃子做准备,妃子就会香汤沐浴,洗白白后在宫里等着,这时候妃子不能穿一件衣服,连亵衣亵裤都不能穿,全身赤条条的由用棉被裹好,扛到皇帝的寝宫,这时候皇帝已经躺在被窝里等着,撤去裹在妃子身上的被子,妃子就由皇帝龙脚这头爬进被窝,“与帝交焉”。
而敬事房总管会在寝宫外守着,这有两个原因,一是防止皇帝太过兴奋,中马上风死亡,二是防止皇帝纵欲过度。到了一定时间,总管就会在门外高喊:“时间到了”。如果皇帝“性”致很高,就会装聋作哑,继续干活,总管过一会儿再喊一次,喊第三次的时候,皇帝也只能停下一切工作,招呼进房。
然后驮妃进房再次用被子裹好妃子,背到门口等着,总管会进去问皇帝:“留还是不留?”皇帝如果说留,总管就拿着一个小本子,记下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皇帝幸某妃,至于妃子能不能怀上龙子,母凭子贵什么的就看运气了,如果皇帝说不留,那妃子就什么机会都没有了,总管就会出来,在妃子腰股之间找准穴位揉一揉,龙精就会流出。
大清皇帝的妃子要光的包在被子送到皇帝寝宫,就是为了防止有人暗藏东西刺杀皇帝,这缘于明朝的嘉靖皇帝被刺杀的教训。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个很强势的人,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因为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无嗣,由朱厚照的母亲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扶上了皇位,登上帝位没多久,就和朝臣们因为要认谁为皇考发生了矛盾,争执长达三年半,最终以嘉靖皇帝打杀、流放了一大批朝臣,赢得胜利告终,从毫无根基的藩王成了没有官员敢非议意见的皇帝。
嘉靖皇帝在位长达四十五年,在后期迷上修仙,迷信丹药方术,派人四处采集灵药,为了满足自己修道,还数次从民间遴选民女入宫,每次数百名,采补她们的经血炼制丹药,在经期时不让她们进食,只能喝露水。
为了延年益寿,嘉靖皇帝命宫女们在清晨都要去采集露水,致使很多宫女病倒,最主要的还是嘉靖这个人刻薄阴狠,除了他自己和他的父母,嘉靖没爱过任何人,在朝廷杀大臣和言官,在后宫中也是动不动就鞭打宫女,被他肆意残杀而死的宫人就有两百多人,那些活着宫女的没办法,终于,爆发了一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宫女起义。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的晚上,嘉靖皇帝来到曹端妃的房间过夜,曹端妃的宫女有一个叫杨金英的,联合了十几位宫女,弄了一个细料仪仗花绳,搓成一个绳套摸入房间,偷偷套上嘉靖的脖子,然后用手拉扯,嘉靖帝拼命挣扎,宫女们见状又打了个结,就是这个结救了嘉靖帝的命,两个死结套在一起,看着越拉越紧,就是弄不死嘉靖,其中一个宫女害怕了,认为嘉靖是“真龙天子”,所以她们杀不死,于是跑到皇后的宫中告诉了皇后,皇后就带着人救驾,嘉靖帝是有惊无险,被吓昏了,皇后趁机把情敌端妃曹氏和宁嫔王氏与十几个宫女一起处死。
这件发生在明朝的“壬寅宫变”给后来的大清皇帝提了醒,不一定要刀,绳子也能要人命,为了防止被,所以命令来侍寝的妃子要不着寸缕,的让用被子裹着背到寝宫来。
同为唐朝最好的诗人,为什么杜甫潦倒困顿,李白却能一生游山玩水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如果是考试题,简直就是白送分一样。(秉烛读春秋)的答案就是:别看杜甫和李白都是大唐诗人,但服务的对象不同,李白是“文艺范”皇帝李隆基和舞蹈家杨玉环的御用诗人,而杜甫写的诗,则是底层老百姓的“代言人”。这样就造成了李白可以游山玩水,而杜甫吃饭都成问题,杜甫潦倒困顿也是合乎情理的。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从上面简单介绍可以看出,两个人写诗水平可谓相当,但风格迥异,杜甫写的都是现实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我觉得有点像现代的作家赵树理写实一样,也就是现实派。而李白写的是浪漫诗,,大气磅礴之类的诗。
杜甫的诗多是反应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比如:“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但写的诗不讨领导喜欢,自然仕途不顺,以至于小儿子被活活饿死。
不讨文艺范的李隆基不喜欢很容易理解,他写的都是百姓凄苦生活,以及战争造成的伤害。哪个领导不喜欢,谁不愿意听好话呢。老百姓的苦,领导都是心知肚明的,只是不喜欢别人说出来罢了。
反观李白就识时务,比杜甫聪明多了。百姓苦,难道李白不知道吗?他知道只是不写进诗集里罢了。
李白是翰林院院士,没事时支应差事,他所谓的差事无非就是为李隆基和杨贵妃赏花时作诗助兴罢了,其它时间自由活动。
自由时间多了,百无聊赖的李白酗酒成瘾。“文人无行”就是指的他,喝醉酒让高力士脱靴,让杨贵妃喂酒和磨墨。
李白喝的都是玉液琼浆,穿的都是锦衣华服。为什么呢?还不是逗皇帝开心赏赐的。
李白有次和李隆基套近乎,说500年前是一家,只此一句话,李白得赏银百两,杜甫能行吗?没听说百姓给过老杜文银,最多给把小米罢了。
凭着御用诗人的名头,别说李白游山玩水了,那时没有飞行器,如果有的话,李白上天都不是问题。
杜甫太实在了,看不清形势,不巴结皇帝,难道皇帝上赶着找你吗?加之他写的詩让皇帝难堪,百姓苦说明领导无方,这么简单的道理,老杜难道不懂?
杜甫别说游山玩水了,一日三餐问题解决了就烧高香了,杜甫也是杞人忧天,自己住不上高楼大厦,他有能力盖许多房子,大庇天下寒士吗?我倒觉得李白有这个能力。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和关注)
能不能推荐下你的书单,每本书写一句推荐语
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