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后,袁绍有机会翻盘吗
官渡之战是三国第一场大战,袁绍的兵力史书记得很清楚,步兵10万人,骑兵一万人,但是曹操的兵力史书却讳莫如深,说曹操兵不满万,这个不太可信,官渡之战刚开始时,曹操打得是游刃有余,白马之战斩颜良,延津之战杀文丑,连胜两场,连斩袁绍两员大将。
如果光看开头,总会产生曹操占了上风的错觉,实际上官渡之战曹操一直打得很艰难,因为袁绍把全部兵力集中于一处与曹操打起了消耗战,虽然战争起初损失折将,但在官渡中后期,袁绍以强大的实力跟曹操硬碰硬打消耗,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计谋都是没有用的。
所以,曹操一度产生放弃与袁绍对峙的念头,并写信询问荀彧,然后荀彧坚决地告诉曹操不能后撤,于是曹操就继续坚持了下去,直到袁绍阵营的许攸叛逃到曹操阵营,并把袁绍大军屯粮之处告诉了曹操,曹操亲自带兵击破并烧毁了袁绍大军的粮草,才彻底地打败了袁绍。
袁绍
因此,传统意义上,把许攸投降作为曹操取胜的关键因素,甚至说没有许攸的投降,曹操必败无疑,那么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是不是因为许攸的投降呢?袁绍为什么会失败呢?
曹操这个人善于用兵,在打官渡之战前,曹操打了一系列的胜仗,从打败黑山军、白波军、匈奴兵到青州黄巾军,曹操几乎没有败过,再到后来与吕布、陈宫进行兖州争夺战,以及下邳之战打吕布,几乎都是以胜利告终,曹操打仗的特点是谋略,而且善于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其实是曹操主动挑起的,公元198年,曹操征徐州下邳的吕布,吕布向河内太守张扬救援,张扬决定救援吕布,但是被部下杨丑,杨丑是亲曹操的,准备投靠曹操,但是杨丑又被部下眭固所杀,眭固是亲袁绍的,就准备带兵投靠袁绍,结果被曹操派出史涣、曹仁、乐进、徐晃等将攻打眭固,最后斩杀的眭固,同时曹操也吞并了河内郡。
曹操与袁绍
河内郡的地盘大多在黄河以北,这样曹操就头一次把势力扩张到黄河以北,而黄河一直是曹操与袁绍默认的分界线,现在曹操扩张到黄河以北,就引发了袁绍的猜忌,再加上袁绍正好在199年平定了公孙瓒,于是就开始着手准备攻打曹操,所以可以看到,官渡之战就是曹操引发的。
曹操既然引发了官渡之战,他当然有着必胜的把握,当时袁绍占据了河北四州,但是经历了多年的战争,199年3月袁绍才消灭公孙瓒,三个月后袁绍就开始筹备官渡之战了,河北四州虽然实力强大,但是自从袁绍到达河北之时,就一直处于不断的战争之中,根本没有停歇的时间。
袁绍占据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河北四州,曹操同样占据了豫州、兖州、徐州、司隶州等中原四州,实际上袁绍与曹操的实力相差并不多,袁绍只比曹操有一个优点,就是袁绍四周的敌人没有曹操多,曹操的南边有孙策(孙权)、刘表,西边有马腾、韩遂,内部还有刘备时不时捣乱,在地缘战略上,曹操不如袁绍,在军事实力上,曹操强过袁绍,在军事谋略上,曹操强过袁绍,在人口物产上,袁绍强于曹操。
官渡之战
所以,官渡之战前后,袁绍与曹操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差不多就是实力相当,袁绍投入了十一万,曹操手下的也有这么多,但是分散在各地,既要守卫许都,还要防备南方及西北的敌人,在官渡前线的并不多,最多也就是三到四万。
当官渡之战打成消耗战时,曹操陷入了困境,因为这是袁绍的实力长处,这对曹操来说是不利的,他必须寻找击败袁绍的办法,虽然曹操有退兵的想法,我认为他只是想听听荀彧的意见,荀彧告诉曹操要坚守,这坚定了曹操取胜的信念,绝对不是因为缺粮的问题,要知道曹操收编的30万黄巾军家属,这批人全部在后方为曹操屯田,再加上曹操统一了中原四州,内部早就消除战争了,不会连官渡之战打了几个月就缺粮食了。
再说许攸的叛乱,想一想许攸为什么会叛逃?史书上说他在后方的家属犯了法被抓了,如果是这样,那许攸的叛逃不是把他家属全部坑了吗,他这一叛逃,他留在袁绍后方的家属不要被诛杀三族了吗?这一分析就显得许攸叛逃有些不合逻辑,许攸的叛乱更像是袁绍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导致的。
许攸
袁绍从公元190年进入冀州开始,仅仅用于不到十年时间就收复了河北四州,这个发展速度就连曹操也比不上,袁绍本是豫州汝南人,他的集团内部有一部分豫州人,比如逢纪、郭图、许攸、辛评等人,但是更多的是河北四州人,比如审配、田丰、沮授等人,掌握大权的以河北士人为主,毕竟袁绍的势力主要在河北。
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逢纪与审配自成一派,在袁绍去世后拥立袁绍小儿子袁尚,而辛评、郭图一派拥立袁绍长子袁谭,双方就开始自相残杀,两派的政治斗争不可能是在袁绍去世后开始的,肯定在很早就开始了,包括许攸的叛逃,很有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史书没有记载。
袁绍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迅速平定河北四州,绝对是有能力的一个人,但他也有缺点,比如对于手下人才的控制就不如曹操,同时袁绍这个人无法平息手下两派的,或者这根本就是袁绍故意为之,然后他在中间找平衡,从而控制整个河北四州。
曹操
另外从袁绍把自己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派到河北四州一州一个来管理,这也看出袁绍不信任外人,不信任的根源还在于不自信,或者没有很好的手段掌控手下人,不像曹操,把手下人管得服服帖帖,袁绍多半是管不住或者管不好,导致内部斗争互相倾轧很严重,举个例子,曹操烧乌巢时,郭图建议攻曹操,但张郃建议重兵救乌巢,结果袁绍听郭图,而张郃提了正确意见,却又担心自己被害,于是投降曹操,这种事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在袁绍内部经常发生的。
这就是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内部争斗激烈,而袁绍没有很好的办法来管控,导致内部斗争影响到外部战争,比如许攸叛逃、张郃、高览投降,这都是内部斗争的明证,也是袁绍失败的原因。
袁绍在官渡之战后只带了八百骑兵逃回北方,他损失了所有的10万步兵和近万骑兵,就算河北四州有百万人口,但是想要招揽一支十万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诸葛亮的能力,在关羽、刘备损失了近十万后,用了五年时间才训练出一支用于北伐的来看,袁绍想要再次与曹操大战,至少也得五年时间,可是曹操会给他时间吗?
袁绍官渡之战大败
袁绍除了人数的损失,还损失了很多将领和谋士,比如颜良、文丑、淳于琼、沮授、张郃、高览、许攸、田丰,这些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拥有的,此外,还损失了无数的粮食、物资,更重要的是袁绍损失了自信心和在天下的威望。
、谋士、将领、粮食、物资还可以通过时间来寻求,但是自信心和威望损失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袁绍的失败与刘备的失败如出一辙,都是壮士暮年最后一搏的失败,这一败,袁绍就知道自己将永远无法翻身,同时曹操也不会允许他翻身,更不会给他翻身的时间。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官渡之战袁绍的失败,注定了彻底的败亡,袁绍一回到冀州,后方就发生了叛乱,这个叛乱不是袁绍手下看到袁绍大败想要投靠曹操,就是曹操鼓动袁绍手下发动叛乱,而且像这样的叛乱会此起彼伏,袁绍不是刘备,他手下没有诸葛亮,袁绍也就是平定叛乱之后不久就病倒了,然后在公元202年就去世了,他完全没有翻盘的任何机会存在。
跋扈将军梁冀权势滔天到什么地步
梁冀是东汉历史上最跋扈的权臣,其统治下的那段历史,是东汉最黑暗的时代。下面,我就来说说梁冀都干了什么事。
第一,梁冀为什么能当上大将军?
梁冀能在东汉上崛起,得益于两个人:父亲梁商与妹妹梁妠。
永建三年(公元128年),年仅十三岁的梁妠被选入宫中,封为贵人。四年后,梁妠成为汉顺帝的皇后。一人得道,鸡犬。梁氏外戚集团开始以火箭速度蹿起。梁皇后的父亲梁商权势扶摇直上,出任大将军,权倾天下。不过,梁商为人谦虚谨慎,名声不错,得到朝野的一致好评。公元141年,梁商因病去世,他留下遗嘱,要求葬礼要简单。无论生前的谦逊或死后的节俭,他美好的名声给儿子梁冀撑起一把保护伞。
与父亲的低调完全不同,梁商的儿子梁冀为人嚣张残暴。他先后担任执金吾、河南尹,仗着出身名门,官运一路亨通。梁商死后,梁冀从河南尹跃迁为大将军,父子两人先后成为大将军,在东汉历史上属首例。梁氏外戚集团的势力一举超过之前的诸家外戚,一枝独秀。然而汉顺帝真的看走眼,梁冀后来差点成了皇室的掘墓人。
第二,外戚擅权
公元144年,时年三十岁的汉顺帝病逝。顺帝一死,梁皇后成为梁太后,梁太后没有儿子,以虞美人所生的皇子刘炳为皇帝。该年刘炳才两岁,太后临朝,必然只能依靠自家兄弟,于是外戚擅权的情况又一次出现,东汉历史进入最黑暗的“梁冀时代”。
小皇帝刘炳五个月后死了,死时不满三岁。太尉李固认为,不应当立小皇帝,应该在诸王之中挑选一个年纪大且品行端正者为皇帝。当时呼声最高的人,是清河王刘蒜,他老成持重,待人接物端庄严肃。
梁冀显然不愿立刘蒜,只有立一个小皇帝,他才能独揽大权。渤海王刘鸿八岁的儿子刘缵被立为皇帝,史称汉质帝。这个结果,令李固十分失望,他与梁冀的矛盾日益恶化。
第三,打击李固
在梁冀看来,李固是他之路上的绊脚石,是眼中钉肉中刺,必得拔除而后快。李固为人清正廉明,公忠体国,深得梁太后的信任。
梁冀指使人写了一折奏章,李固。
的内容,归结起来有几点:第一,李固是伪君子,表面上很正派,暗地里结党营私,离间外戚与皇室的感情,居心叵测。第二,汉顺帝去世后,大家都痛哭流涕,李固不仅不哭,还举止轻浮。第三,先帝刚过世,李固就迫不及待地改变各种规章制度,明显是在指责先帝的种种错误。第四,把先帝的旧臣驱逐一大批,自己作威作福。
这些都是什么罪状呢?把白的都说成黑的。李固力矫顽弊、重振朝纲的努力,居然被别有用心地说成是对先帝不敬。梁冀向妹妹梁太后施压,坚持让有关部门调查李固。只要司法机构介入,就算不置李固于死地,至少也要让他丢官。梁太后还算理智,毕竟李固的许多政策都是经她同意的,遂拒绝梁冀,李固侥幸逃过一劫。
第四,毒杀汉质帝
与李固相比,刚满九岁的小皇帝刘缵更令梁冀不寒而栗。
当初梁冀坚持立刘缵为皇帝,就是认为小孩子容易摆布。刘缵年龄虽小,却能明辨是非,只是未能深谙人事的他还是少了谋略。在一次朝会上,刘缵在群臣面前,指着梁冀,突然说了一句令所有人都震惊的话:“此跋扈将军也。”这个过于冒失的举动,要了他的小命。
梁冀意识到自己小看小皇帝了。虽然皇帝还小,总有长大的一天,他心里已经埋下一颗仇视的种子,日后会开花结果。既然如此,不如干掉皇帝。
本初元年(公元146年)闰六月的第一天,质帝刘缵吃了一个饼,不一会儿的工夫,突然觉得腹疼难忍,唇焦舌燥。这竟然是个毒饼,而毒死皇帝的人,正是梁冀。
汉质帝之死,说明梁冀的势力已是。弑君事件,把梁冀与李固推到摊牌的边缘。
第五,立君之争
有一件事情更为迫切,就是谁来当皇帝。
李固已经铁下心,无论如此也要制止梁冀专权,必须选择一位成年且贤明的王子。他联合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写信给大将军梁冀,强调选帝必须征求及诸卿的意见。
面对的施压,梁冀不得不召集公卿会议。出席会议的包括梁太后、大将军梁冀、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以及九卿及诸位侯爵,讨论皇帝人选。
在这次会议中,梁冀与李固的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以李固为代表的及以大鸿胪杜乔一致推荐清河王刘蒜。面对李固等人的攻势,梁冀难以招架。一来李固选贤立能的原则站得住脚,难找到反驳的理由;二来梁冀还没想清楚立谁为皇帝,提不出具体人选。这一天在激烈的争吵中过去,李固占了上风,可是结局未定。
然而,这时宦官势力卷了进来。这天晚上,大曹腾夜访梁冀,外戚与宦官联手李固等人的主张。无论是梁冀或曹腾,都希望立一个可以玩弄于手心的皇帝。两人商议结果,决定立年仅十五岁的蠡吾侯刘志。
第二天,公卿会议继续召开。梁冀抬出皇帝人选刘志,当然遭到李固的激烈反对。这时,梁冀露出凶残的本性,言辞强硬,充满威胁的语气。
在梁冀的之下,李固阵营开始动摇。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大为恐慌,临阵倒戈,其他公卿大夫也纷纷,最终李固一败涂地。在梁冀的怂恿下,太后下达懿旨,将李固免职。三天后,刘志登基称帝,史称汉桓帝。
第六,处死李固、杜乔
李固无固被免职,一时间朝野哗然。梁太后安抚士人之心,遂由杜乔出任太尉。杜乔在当时与李固齐名,正直的性格,注定他不可能与梁冀同流合污,于是一场新的政治斗争又展开了。
梁氏集团权势炽热,梁冀的弟弟梁不疑、梁蒙,儿子梁胤等人皆受封为侯。杜乔不畏强权,上书据理反对。梁、杜的矛盾激化,正面交锋不可避免。在梁冀眼中,杜乔已是李固第二,不可不除。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帝国首都洛阳地震。梁冀乘机以“灾变”为由,归咎于,罢免杜乔太尉之职。
这时,清河国出了件大事。这件事,可帮了梁冀大忙。
一年前,李固、杜乔强烈要求立清河王刘蒜为皇帝,最终没成功。有两个热血青年怀着对梁冀的仇恨,搞了一次鲁莽的冒险。他们打算劫持刘蒜,逼他称帝。这场闹剧很快失败,两人被捕处死。清河王刘蒜受牵连,被取消王号,贬为侯爵,放逐桂阳,最终身亡。梁冀乘机扩大打击面,称李固参与策划,要求给予治罪。就这样,李固莫名其妙地卷入所谓的“谋逆案”,被关入大狱。不久后,李固在狱中被秘密处决。李固死后,梁冀一不做,二不休,把杜乔逮捕入狱。入狱当晚,杜乔也被杀害。
李固与杜乔都曾担任太尉,位列,他们是唯一敢于挑战梁冀的人。李、杜死后,梁冀更是,不可一世了。
第七,骄奢淫侈
由于所谓拥立之功,梁冀受封食邑超过三万户,他的老婆孙寿也封为“襄成君”,阳翟一县的田赋租税都归她所有,每年就有五千万钱之多。
梁冀与夫人孙寿,分别筑起两座巨大的豪宅,一座大将军府,一座襄成君第。两大豪宅只隔着一条街,内部装潢极尽奢华。宅内有崇台高阁,飞梁石磴,有园林假山,山上罗列草木,驯放鸟兽,可谓是应有尽有。宅第着实太大,梁冀要走上一圈,都得乘马车,其豪华程度,不逊皇宫后院。梁冀与孙寿在两座大宅内日日欢娱,夜夜笙歌。官员前来拜访时,得先被门房进门费,时间一长,看门人都成了暴发户,竟然拥有数万两黄金的家产。
要维持这么一种穷奢极欲的生活,连梁冀都觉得入不敷出。三万户的采邑与一个县的税赋,竟然还不够花。怎么办呢?梁冀有办法,他先派人暗中调查各地的巨富,罗列一个名单,然后随便给他们找个罪名,抓入监狱,严刑拷打,逼迫其家人出巨资赎罪。许多富人因此倾家荡产,甚至被杀头。比如扶夫有一位富人,名叫士孙奋,非常富有。梁冀为夺其财,竟将他抓住监狱,折磨致死,全部家产没收,总共有一亿七千万钱。
梁冀统治的时代,是东汉最黑暗的一段时期。
在梁氏夫妇大肆挥霍、生活奢靡的同时,国库却一日日地空虚。国家没钱,的机构还得正常运转,于是所缺费用就转嫁到百姓身上。朝廷下达命令给地方,地方为了凑足征收款,对原本生活穷困的百姓采取压榨手段。民不聊生,每天都有大批的百姓或死于官府的棍棒之下,或走投无路选择,一了百了。
第八,独断专行
梁冀虽然拥立汉桓帝刘志,实际上对他严加监控。皇帝身边的人,多数都被梁冀给收买了,每天密探们都要把皇帝的一举一动向梁冀汇报。他说过什么话,见过什么人,甚至吃了什么,梁冀都了如指掌。就算在皇宫内院,汉桓帝刘志也没有自由可言,皇后梁女莹是梁冀的妹妹。皇后控制欲极强的女人,她自己没有生育,若有妃子被皇帝临幸而怀孕,无一不惨遭毒手。
至于朝中大事,完全是梁冀说了算。
当外国或地方向朝廷进献贡品时,最好最贵的,先送给梁冀,皇帝收到的仅是次品。想要升官发财的人,排着队去梁冀家中送礼,没人来求皇帝。已经升了官的人,要先去梁冀家中谢恩,然后才能放心上任。
辽东太守侯猛看不起梁冀,升迁不肯去送礼谢恩,结果被梁冀找了个罪名,处以腰斩酷刑。荆州刺史吴树曾查办梁冀宾客门人十余人,在赴任之前被梁冀毒杀。郎中袁著年轻气盛,在皇宫门外上书抨击梁冀擅权,被梁冀派人逮捕乱鞭打死。袁著的好友胡武几乎被杀光全族,死了六十多人;另一位好友郝絜不愿连累家人,在梁冀家门外服毒。文人崔琦文章讽刺梁冀,被梁冀免职,遣回老家,后逮捕处死。
诸如此类的事,数不胜数。
第九,梁冀之死
梁冀的独断专行已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桓帝刘志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
一件事,终于让恒帝决心与梁冀摊牌。
公元159年,梁皇后死了。谁来顶替梁皇后呢?梁冀相中一人,她就是选入宫中的邓贵人。为了继续控制汉桓帝,梁冀打算把邓贵人认为干女儿。但是他却干了一件非常不地道的事:派人去刺杀邓贵人的母亲邓宣。然而,刺杀行动意外失手,刺客竟然被擒获,把幕后主使梁冀给供出来了。
汉桓帝得知后,勃然大怒,决定铲除梁冀。朝廷内外都是梁冀的亲信,皇帝能依靠的只有内廷的宦官。于是恒帝秘密与五个宦官歃血为盟,组成一个反梁集团。
梁冀耳目众多,觉得皇帝与五宦官行迹诡秘,便派中黄门张恽入宫宿卫,暗中调查皇帝与五名宦官。汉桓帝豁出去了,决定铤而走险,发动。
宦官具瑗率领宫廷卫队,逮捕梁冀派来的张恽,罪名是“无故入宫,欲图不轨”。另几个宦官拥桓帝上殿,召尚书火速入朝。皇帝发布诏令,派尚书令尹勋持节前往各要害部门,勒令丞、郎以下官员,一律全副武装,守住自己的地盘。同时,把各部门的印绶符节,全部收缴。桓帝仍然十分小心,没有冒冒失失地调动皇宫之外的,他以守卫宫廷的虎贲战士、羽林军为主力,拼凑一支武装,人数不够,就把马夫也派上用场,总计一千余人,在宦官具瑗、司隶校尉张彪的率领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梁冀的大宅。
梁冀做梦也想不到,他苦心经营十几年,党羽遍布,竟在一朝之间被皇帝成功翻盘。这一天,梁冀与夫人孙寿,双双服毒身亡。梁氏帝国之梦,就此破灭。
全面战争三国,大家能否分享一下玩法
玩法?那么多种玩法,你想要知道哪一种??
你是想跟着三兄弟一起扶持汉室呢?还是做一名黄巾叛军起义呢?要不跟曹操好像也不错??还是想玩单挑?玩法太多太多,根本没办法介绍完,众多的玩法这也是这个游戏的乐趣之一,自己去摸索一些奇奇怪怪的玩法!!反正我就喜欢到处招人,打起来就找武将单挑!!!然后平时就在家里种种田,给大家弄好粮食,弄好就继续拉人!感觉有点被我玩成收集游戏,而且好感系统有点坑,据说关羽张飞的好感没有弄好的话,这两人都会叛变....不说了,我要去给二弟弄酒了!!!告辞!!!
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
这事儿必须得有写《陋室铭》的刘禹锡一席之地,这位仁兄把祸从口出这个成语演成一出连续剧,在历史上也算旷古烁今的。
刘禹锡出生在唐代,出生地是中山,故此这哥们和三国时期那个大耳朵共同声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出身这玩意大抵他怎么说别人就怎么信,可恨的是现代一些吃饱撑坏的考据党,他们论证出“刘郎”可能有匈奴血统,这就比较卡脸了。
至于吐槽机叫他“刘郎”的原因,这就得从第一个故事说起了。
First Blood
刘禹锡这哥们当然很有才华,不然写不出那些千古名篇,更气人的是他刚出道时候官运就非常好。一路从太子校书直升监察御史,在大靠山支持下开始搞改革。封建时代的改革大家都知道的,无论成败,主持的人基本没啥好下场。
很快刘禹锡就被人秋后算账,赶出了京城,好在他还算人缘不错,没过10年就又被召了回去,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会继续官运亨通。然而这位仁兄玩儿了一手神操作,丫跑去玄都观写了一首千古名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啥意思呢?基本上就是群嘲这10年来的后进新贵们。爷走了10年,你们嘚瑟坏了吧?如今爷又回来了,可以继续看那群孙子作妖啦。嗯,基本上没人觉得舒服,宰相武元衡是个干脆人,一脚又把新晋“刘郎”给踢了出去。
Double Kill
说来也巧,这次刘郎被踢出去的时间还是十年,老皇帝也驾崩了,新皇帝唐文宗觉得老刘应该还可以再榨取一些剩余价值,就又把他召回京师,给了个主客郎当。这是个礼部官职,说来也不算大。
你们猜得没错,回到长安的刘禹锡没能控制来自心灵深处的召唤,他又一次跑去玄都观,理所当然的又写了一首千古名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你们这帮孙子走马灯一样的换,最后也没个毛用,偏偏大爷我今天又回来啦!够嘚瑟了吧?这还没算完,关键刘郎先生还给诗写了个序言。序言的最后一句是“以俟后游”,大概意思就是爷先把诗写好,等以后被贬直接就能拿出来用。
那么结局已经很明显了,朝里那帮官员这辈子都没听过这种要求,齐心合力的把刘禹锡再次踢出京师,到苏州当刺史去了。
没有Triple Kill了,刘郎再没回过长安,当他变成刘老汉的时候去了洛阳,在那里结束了自己狂躁的一生。吐槽机觉得虽然刘郎这半辈子被人安排的明明白白,但他依然是条汉子,扯淡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