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攻略手游攻略正文

神秘海域 燧发枪(明朝有哪些冷知识)

发布时间:2023-05-17 11:23:16 来源:其它 作者:未知

明朝有哪些冷知识

大明酒神曾棨

这老兄是永乐二年的状元,要说这货的状元其实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那年本来是打算取刘子钦的,但是刘子钦这孩子有点装大尾巴狼,得罪了主考解缙,解缙提前把考题泄露给曾棨,他才当上状元。

曾棨这人学问不错,是《永乐大典》的修撰之一,但也不是个死读书的,喝酒吹样精通,堪称复合型人才。永乐五年左右的时候,交趾遣使入贡,不晓得是不是故意给大明找别扭,他们的正副使竟然也是喝酒吹逼的好手。

入朝以后这哥俩成天拉着礼部官员撸串,喝躺下10几个陪酒的朝臣,搞得这帮官员苦不堪言,见到这俩酒蒙子都绕着走。没人陪喝酒的日子自然不好过,本着请将不如激将的原则,这俩作死的开始宣称大明一个能喝的都没有。

偏偏这事儿还穿到朱棣耳朵里去了,我们都知道永乐大帝是军伍出身,典型土流氓性格,输啥不能输阵,丢啥不能丢人。这么卡脸的情况自然让他非常不爽,于是在朝堂上问谁帮朕摆平那俩混蛋。

这时候曾棨站出来了:“陛下,要不.....我去?”

朱棣:“你酒量多大?”

曾棨:“em......喝那俩傻货还用出全力啊?陛下等好消息吧!”

就这样,曾棨跑去找两个使臣喝酒,一个人陪两个喝,用碗!而且喝的极其凶残,大抵劝酒词都是“初次见面走一个”,“再次见面走一个”,“第三次见面走一个”这类不过脑子的词儿,从晚饭一直喝到了凌晨天都快亮了。

最后俩使臣被他彻底喝懵逼了,口喷长箭,人事不省,这哥们正好收拾收拾没耽误上朝复命。涨了面子的朱棣非常高兴,声称曾棨不但是文状元,还是酒状元,总之我大明就是牛XX云云。

正德的法号

正德皇帝这人办事不太靠谱,偏偏好奇心又重,他特别喜欢听别人讲神神叨叨的故事。在当时能把这些故事讲出水平的当然是僧道之类的法师,所以天天缠着这些人讲轮回的故事,立志当一名优秀的法师。

法师这类出世离家之人一般都有法号,主要是为了表明自己已斩断红尘。对此正德非常羡慕,他给自己也取了一个法号——大宝!嗯......大宝天天见,这很正德。

苦逼的宝钞司

明朝内宫有二十四衙门之说,其中不乏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称,宝钞司就是其中之一。但你们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印钱的,那是户部宝钞提举司的买卖,内宫宝钞司其实是做厕纸的.......

胡宗宪遛鸟

这个事儿记载在冯梦龙的《古今谭概》上,本来笔记小说之言不足取信,但写的实在太好玩了,吐槽机还是决定转载一下。

胡少保宗宪素自负嫪毐之具,醉后辄欹坐肩舆中,以手摩之,东西溺舁夫及从官肩。咸掩目而笑,胡故自若。

需要翻译吗?那吐槽机就翻译一下,说抗倭名将胡宗宪大人认为自己的鸟很大,堪比转轮王嫪毐,喝多酒就会坐在轿子里自我解放,每次都弄的轿夫满肩膀乳白色不明液体。轿夫受不了只能挡着眼睛笑,老胡在轿子里却依然镇定自若.....

历史上北洋军阀为什么那么不堪一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其实很简单,区别就在于信念。北洋军阀的是为钱卖命的,士兵没有任何信念,只是拿钱打仗。很多朋友不知道,北洋军阀的官兵军饷颇高。北方经济不好的军阀,大头新兵入伍就给每月8块大洋的军饷。要知道, 士兵包吃包住发衣服鞋帽,基本是不额外花钱的,这8块大洋等于是纯收入。而当时上海外商建立的工厂,熟练工人一个月也就8块大洋。北平最赚钱的出苦力行业是拉黄包车,你首先要花100多块大洋买车,然后每月大概赚到8到10块大洋。也就是说,在北洋军阀当兵,收入是非常高的。新兵每月就有8块大洋,班长最少12块。如果是南方富裕地区,新兵就是10块十几块,班长能拿到20块大洋。士兵如此,军官就更高了。排长每个月42块大洋,连长则高达80块。更重要的是,军阀对于连长就开始笼络,基本连长营长一级就会有额外的收入,是军阀亲自给的奖励。这样连长平均每月,收入在100块大洋以上。当时清华北大一个高级教授,月薪不过100多块大洋,但这种教授全国也没有多少个。有人很奇怪,为什么当兵会给这么多钱?很简单,这钱可不是好拿的,是用命换钱。当年军阀三天两头混战,时期的20年内,四川一个省就有军阀大小战事400多起,平均每年20多起,每个月2起左右。由于战争很多,官兵死亡率也颇高。当时大部分军阀就像《黄飞鸿狮王争霸》里面的赵天霸对鬼脚七一样,只是单纯利用士兵打仗。一旦士兵死伤残疾没有利用价值,军阀一般是不管了,最多给一笔为数不多的丧葬费或者安家费。而一个士兵基本几年就完了,不是被打死,就是受伤残疾,或者是受伤没残疾也不愿意吃着碗拼命饭了。所以,一个北洋军阀士兵想要不死不伤安稳拿几年军饷,就要够聪明才行。这个聪明就是,先保存自己,再去打仗。所以北洋军阀的,只擅长打顺风战,不能打逆风战,除了少数军阀部队以外,大部分不能打硬仗。其实,这种事情在很多年前就出现过,比如中日甲午战争。参加的清军以淮军为主,说通俗点就是雇佣军,同北洋军阀没区别。在和日本陆军战斗起来,日军发现清军很古怪。在较远距离,清军总是枪炮齐鸣,打得非常热闹,不吝惜子弹和炮弹。但只要一到近距离,尤其是日军发动刺刀冲锋,清军根本不会抵抗,远远的撒丫子就跑。所以甲午战争的战斗中,日军连战连胜,清军连战连败,奇怪的是双方死伤都不多。比如著名的鸭绿江江防之战,进攻日军为3万多人,防御清军为3万人。结果仅仅守了2天,清军就撒丫子跑了。3万清军仅仅伤亡2000人,还不到十分之一。最夸张的是,日军仅仅4人战死,140人受伤。为啥?清军光顾逃走了,根本没有坚决抵抗,伤亡的2000多人是跑得慢军追杀的。当时日军则不同,他们被军国主义思想很厉害,人人都认为是为国家民族而战,为日本民族复兴而战,以战死为光荣。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当时是寒冬,荣成附近的海水非常寒冷,部分海域已经结冰。当时日军的登陆小船不够用,一些官兵果断跳入冷冰的海水中,涉水登岸同清军作战。这些登陆的官兵,后来有不少因为冻伤留下严重后遗症,甚至截肢、瘫痪。但日本明知道有这种危险,人家也敢拼命。相比起来,清军只知道望风而逃。道理也是一样,国民领导的北伐军,是一支有着坚定救国信念的知识分子。黄埔军校的入学标准,在当时说来非常高,要求至少初中毕业,身体强健,反应灵敏,有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当时的社会教育非常落后,小学毕业就算知识分子。比如写历史的吕思勉,常年担任中学老师,还曾在苏州东吴大学教书,实际上他只有小学文化。也就是说,黄埔军校的学生如果只是为自己,他们人人都能找到一份体面工作,成为社会精英,混得风生水起。但是,他们是为了复兴中华民族、反对列强殖民,才投身黄埔军校,进行革命事业的。所以,北伐的多次战役中,黄埔军校生不畏牺牲,前仆后继,多次以绝对兵力劣势,击溃大量北洋军阀。当时拼刺肉搏是极为危险的,就算拼刺大师也难保下一秒还能活着。然而在无数次战斗中,黄埔军校生都是以拼刺作为决胜的手段。而北洋军阀的部队很少敢于拼刺,基本就是一触即溃,这就是区别了。看看黄埔军校大门上的对联,也就知道了区别。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日本战国时期已经普遍使用先进的火绳枪(铁炮),同时期明朝有没有火器呢

你不是不是问反了?明朝当然有啊,而且比日本的数量多且先进,很多铁炮还是当时我们传过去的,无它,因为当时明朝比日本有钱的多。最初介绍关于铁炮传来的日本方面的资料应属大龙寺禅僧南浦文之作于1606 年的《铁炮记》。文中记载,1543 年,两名葡萄牙人到达日本九州南部种子岛,并向岛主时尧进献铁炮。由于《铁炮记》是日本国内记载铁炮传来事迹最原初的史料,故而一直以来学界都以此记载作为铁炮传来的定说。但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定说受到质疑,部分日本学者不再局限于日本方面的单一史料,而是结合当时整个东亚形势,将目光投向当时活跃于东亚海域的,认为通过海上贸易向日本输入了大量铁炮。故而,铁炮由传入日本之说目前在日本也自成一派。 虽然关于铁炮传来还存在疑问,但是火绳枪由欧洲人发明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为什么战列舰要被淘汰,难道不可以改成信息化的战列舰吗

其实战列舰被淘汰,并不是什么信息化的错,本质上还是一个攻防失衡的问题。关于功防失衡,我们先举一个例子,再类比这个例子讲讲战列舰为什么会被淘汰,便于大家理解。『前方超长文预警!!』↑中世纪的欧洲,鳞甲、锁子甲甚至是板甲,是精锐步骑兵的主要防具。一套板甲重达上百斤,但像图中这样人马俱甲的重骑兵能够免疫大部分弓矢和利刃劈砍的攻击。而重骑兵冲击时却可以凭借其巨大的动能用长矛穿刺,穿透大部分盔甲。因此,重骑/步兵一直以其强大的功防属性,活跃在中世纪各国的战场上。它,就是中世纪的战列舰。↑而在火枪开始兴起,尤其是16世纪大型火绳枪成熟之后,板甲却渐渐走向了衰落——在16世纪,即便是最好的板甲也不一定能抵御最先进的火绳枪了。即使不被击穿,巨大的冲击力也常会导致护板向内凹陷而出现人体的损伤,子弹与板甲撞击时发生的振动同样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伤害。↑相对于火枪来说,板甲成本高,制作工时长。最重要的是,训练出一个合格的贵族骑兵,你需要从小教他马术、剑术,投入大量成本进行长期的训练。而即便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普通农民,你只要给他一杆火枪,告诉他怎么装填、瞄准、射击,再稍加训练,他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火——因为子弹的威力并不会因为射手缺乏训练而下降,但重步/骑兵的战斗力和训练水平基本上是成正比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抗战时期的民兵,文盲率极高,更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甚至连饭都吃不饱。但只要有一杆枪,一些子弹和手榴弹,就能打。而且经过多年摸爬滚打的老兵游击队战斗力一般都不会差。↑也正因如此,火绳枪、燧发枪在16-17世纪迅速普及,盔甲也走向了没落。大英帝国打遍天下的龙虾兵,绝大部分步兵的防具就是布甲,骑兵最多也就是胸甲——反正连一百多斤的板甲都挡不住火枪,还不如放弃治疗,穿着只有几斤重的布甲,活动起来还更灵活轻便。功夫再高,也怕菜刀;盔甲再好,一枪撂倒。曾经风光无限的重骑兵面对火枪对板甲压倒性的杀伤效能以及火枪部队白菜价的生产和训练成本,也只能黯然走下战争的舞台。战列舰的没落,和重骑兵是极其类似的,也是因为攻防失衡导致其在战场上生存能力下降,最终遭到淘汰。在飞机出现之前,战列舰的确是海上的霸主。↑在铁甲舰和前无畏舰时代,战列舰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堡垒。虽然当时战列舰的主炮射程一般只有不到10km,几分钟才能装填一轮。更要命的是,在陀螺仪稳定尚未普及的19世纪末,在颠簸的海上,几乎没有什么精度可言。图为英国柯林斯伍德号铁甲舰,摄于1882年。↑但这些笨拙的大口径舰炮,就是当时唯一能够击穿战列舰装甲的武器。而在战列舰普遍装上技术更先进的表面渗碳装甲之后,击穿战列舰主装甲带更是成为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图为定远舰的装甲线图,可见其装甲盒厚达356mm。↑因此在1905年的日俄对马海战中,双方使用的实际上是爆破弹和燃烧弹,而不是穿甲弹——舰体核心结构用穿甲弹打不穿,就用爆破弹和燃烧弹攻击对方的上层建筑吧。反正把武器炸哑火了,把动力系统烧歇菜了,或者把对面的舰员都打光了,也可以让敌舰丧失作战能力。↑鱼雷的确可以有效毁伤战列舰的水下部分,使其丧失动力甚至是进水沉没。但是对于那些携带鱼雷准备贴身雷击的驱逐舰、鱼雷艇来说,战列舰主炮的射程优势是不能忽略的,密密麻麻的副炮群也不是吃素的。而且驱逐舰近身暴打战列舰的情况其实可以通过系统布置护航舰艇和舰队阵型来避免。↑而对于大口径火炮来说,一艘防护设计良好的战列舰直到二战后都还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1948年7月31日,老迈的内华达号战列舰作为靶舰被击沉。衣阿华号战列舰带领着阿斯托利亚号、斯普林菲尔德号、帕萨迪纳号轻巡洋舰,向他们的前辈连连开火。内华达号被命中至少17发406mm炮弹和数十发155mm以及更多的127mm炮弹,却依旧不沉。最后,美军只得用鱼雷攻击机将这条不屈的战列舰送入海底。在38760m的距离上,衣阿华级重1225kg的406mm加重穿甲弹能以57°的落角、473m/s击中目标的甲板水平装甲,这是它在实战中能发挥最佳杀伤效能的情况。理论上,衣阿华的加重穿甲弹在上述情况中弹着时的动能为137,034,013(1.4亿)焦耳。1.4亿焦耳如果换算成电能的话,大概是40度电,足够一台家用大1.5匹空调连续制冷将近12小时了。这么多能量在炮弹击中目标的一瞬间被几乎全部释放,不可谓不可怕。但即便是这么巨大的能量,内华达号的装甲和舰体结构也扛住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内华达号是经受过两枚核弹的“洗礼”的。上图是1946年7月25日上午8时35分于比基尼环礁进行的23000吨当量的Baker水下爆炸核试验,图中水柱左侧的战舰即为内华达号。此前,在1946年7月1日上午9时,内华达号还参与了一次爆炸威力相同的Able空投核爆实验。在挨了两枚核弹,又遭受了一番炮击之后,内华达号依旧屹立不沉。而它不过是一条普通的一战后期水平的舰队战列舰,由此也可见战列舰强悍的防护力了。*我在另一篇问答《怎么评价二战时候的金刚级战列舰》中对比了内华达级和金刚级战列舰,对内华达号的故事和性能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去看一看。1.战列舰贫弱的甲板装甲这么厉害的战列舰,怎么就被淘汰了呢?和重骑/步兵被火枪淘汰类似,一战以来的航空力量也有了革命性的发展,导致攻防失衡。因此,战列舰面临的挑战并非来自海上或者水下,而是空中。↑大口径舰炮的攻击主要还是直射,即攻击敌舰舷侧垂直装甲。即便击中水平甲板装甲,也有较大的落角,侵彻力会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因此为了防御大口径火炮攻击,战列舰舷侧垂直装甲的防护水平一般都很好,而甲板的水平装甲一般相对贫弱。↑一般来说,战列舰甲板所需的防护面积大于舷侧,也就是说在相同防护水平下,甲板装甲的重量也大于舷侧装甲。垂直布置的装甲对舰体结构有支撑加强作用(可以类比为房屋里的墙壁和柱子),但水平布置的装甲不仅不能承重,还会增加舰体结构的负担(可以类比为天花板)。而且,水平装甲过重会导致舰体重心过高,稳定性不足。且总重过大的装甲也会给动力系统带来压力,影响战舰的机动性。↑以上图的衣阿华级为例,其舷侧装甲带厚达307mm,而水平装甲只有222mm。而且衣阿华级是特别强化了水平装甲防护的,更早期战列舰的甲板水平装甲一般只有104-152mm,甚至更薄。2.崛起的航空力量——上打下不费蜡↑为了击中战列舰这样的移动目标,20世纪30、40年代的航空兵一般采取俯冲轰炸的办法,即从高空朝目标大角度俯冲投弹。机头朝下的飞行姿态便于飞行员瞄准目标。而飞机高速俯冲也给炸弹积累了可观的能量,使其拥有了贯穿战列舰水平装甲、毁伤其内部核心部件的能力。↑当然在面对固定舰船目标的时候,高空的水平轰炸机也可以通过投掷重磅炸弹,用炸弹的质量和较高的投放高度积累能量,穿透战舰的水平装甲。因为对战列舰俯冲轰炸的战例一般发生在战况复杂的外海,具体的数据难以收集调查。我们就拿两个战舰在固定状态下遭到水平轰炸的例子来看一看,新兴航空力量能对战列舰造成何等威胁。珍珠港的哀鸣——亚利桑那号战列舰↑1941年12月7日上午,珍珠港突袭。大约8:06时,日军99舰爆久须美机组的投弹手近藤大尉在3200m的高空对亚利桑那号战列舰投弹,26秒后炸弹击中目标。这枚由长门级战列舰410mm炮弹改装的800公斤炸弹击穿了亚利桑那号127mm厚的前甲板,进入舰体深处。炸弹首先引爆了水上飞机弹射器的黑火药库,随后诱爆了主炮塔的无烟火药库。亚利桑那号发生了巨大的爆炸,随后倾覆沉没。全舰1358名官兵中,1177人阵亡。理论上,这颗炸弹的重力势能只有约2500万焦耳,只有衣阿华406mm穿甲弹1.4亿焦耳动能的1/6不到。这还是在忽略空气阻力计算的情况下,实际数值应该只有不到2000万焦耳。要知道,亚利桑那号是前文写到内华达号的改进型,理论上的防护性能至少不会弱于内华达号。以内华达号作为靶船时的表现来看,亚利桑那号也应当是极难击沉的一艘舰艇。但它在新兴的航空力量面前,却显得那么脆弱。陨落的北海女王——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在1941年5月27日围剿俾斯麦号的行动中,英军数艘战列舰、巡洋舰向俾斯麦号倾泻了2000多发炮弹,其中约400发命中俾斯麦(一说是700余发),但仅仅只有几发击穿了主装甲。俾斯麦号虽然上层建筑被打得千疮百孔、多处起火,武器和动力系统全毁,但舰体结构没有大碍,没有沉没。最后,英军用鱼雷才把俾斯麦号送入海底。(也有说法是德舰官兵自沉军舰)↑而在击沉俾斯麦级二号舰提尔皮茨号的时候,英国人使用了重达5443kg的“高脚杯”炸弹。其中内装2359kg的铝末混合-D1 炸药。为了攻击提尔皮茨号,还特别在炸弹头部安装了一个厚达100mm的实心钢锥。高脚杯炸弹若从5500米高空投下,到达地面时速度超过1210km/h(336m/s),可穿透 5 m厚的混凝土层,产生直径 30 米、深 24 米的弹坑。理论上,其弹着时的动能高达307,246,464焦耳(3亿焦耳),是衣阿华406mm穿甲弹的两倍多。↑1944年9月15日英国空军617 中队和 9 中队的空袭行动中,中队长泰特所在机组投下的一枚高脚杯炸弹击中了提尔皮茨号。高脚杯击穿了提尔皮茨号的水平装甲进入舰体,在艏柱后部靠近水平龙骨处爆炸,将右舷炸出了一个 9.7 米宽、14.6 米长的大洞。损伤部位大量进水,舰首吃水增加了 2.4 米,几乎没入水中。↑1944年11月12日晨9时许,617 中队和 9 中队再次出击。这次行动中提尔皮茨号先后被命中三枚高脚杯炸弹,分别击中主炮塔、锅炉舱、库。和9月15日那次空袭的那枚高脚杯一样,这三枚高脚杯都击穿了提尔皮茨号的水平装甲,在舰体深处爆炸,每一击都是致命伤。最终提尔皮茨号库殉爆,在几分钟内就倾覆沉没,舰上1700名官兵有1100多人当场阵亡。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的舰体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前者遭到数百枚大口径舰炮炮弹轰击,最核心的舰体结构却没有遭到致命损伤。而后者仅仅遭到一枚重磅炸弹命中就重伤瘫痪,又三枚炸弹命中后就已彻底无力回天。从亚利桑那号和提尔皮茨号的战例中,我们更能看到战列舰在飞机面前的脆弱。就如板甲面对火枪一样,根本就防不住。攻防失衡之下,战列舰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直线下降。3.防空防空,十防九空↑飞机相对于战舰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速度。即便是有史以来最快的战列舰,开足马力也就是33节(61km/h)航速。而二战初期的螺旋桨飞机一般都能达到350km/h的速度,战争后期较为先进的型号极速甚至能突破700km/h。↑我们以二战防空水平最好的美帝为例:假设一队飞机以400km/h向一艘美军战列舰冲来,在10km左右大口径的127mm防空炮开火;到5km距离时目标进入中口径的40mm防空炮的射程;当目标逼近到2km以内时,射程最短的20mm机炮才能开火。400km/h,也就是每分钟能飞6.67km。换言之,一架400km/h的飞机只需要不到一分半钟就能穿过美军战列舰的三层防空火力网,投下致命的炸弹或者鱼雷。而其中127mm炮只有45秒的射击窗口(大概能打出4-6轮炮弹),40mm炮只有不到30秒时间射击。等到飞机进入20mm炮射程的时候,情况就可以用电光火石来形容了——即便目标不俯冲加速,20mm炮最多也只有十来秒的射击窗口。所以如果以大数量机群攻击战列舰(特别是落单的战列舰)的话,后者是极难招架的。看来军迷圈里的那句名言:“防空防空,十防九空”,至少放在二战的海上战场,的确是恰如其分的。↑上面的动图是1945年5月11日上午,美帝邦克山号航母(USS Bunker Hill,舷号CV-17)被一架零式神风特攻撞击。由于战况复杂,且日机借助云层掩护突然俯冲,加之目标来自射击盲区较大的舰首方向,当时舰上大小防空武器的射击窗口可能只有短短几秒,根本来不及做出有效的拦截。4.飞机 鱼雷=勾镰枪——雪上加霜对于一条战舰来说,无论受到多大的损害,只要动力系统还能运作,舰体浮力尚存,就还有返航维修、来日再战的可能。但一旦战舰丧失了机动能力,就成为了不能动弹的活靶子,唯有死路一条。↑日德兰海战中,德军塞德里茨号战列巡洋舰被命中8枚15英寸炮弹、6枚13.5英寸炮弹、8枚12英寸炮弹和一条鱼雷(她自己的主炮只有11英寸口径)。塞舰的上层建筑几乎被夷平,五座主炮塔全毁,舰首进水5300吨(其自身满载排水量一共才28500吨),但她的动力系统一息尚存。于是幸存的官兵凭借着超人的战斗精神和熟练的操作,硬是把千疮百孔的战舰开回了港口。塞德里茨号能够幸存返航的关键,就是动力系统尚能运转。很不幸,鱼雷机就是专门给战列舰断腿的。而战列舰面对大批飞机的群攻,几乎没有全身而退的可能。↑1941年5月26日,从英国皇家方舟号航母上起飞的的剑鱼鱼雷攻击机率先发现了俾斯麦号。没有护航舰只的俾斯麦号被三枚鱼雷击中,导致动力系统损毁严重,方向舵角被卡死在左15度。这也就意味着俾斯麦号只能在原地兜圈,丧失了至关重要的机动性,被追赶上来的英国海空军围殴致死。如果俾斯麦号没有被鱼雷击中丧失机动能力,她完全可以凭借其高航速率先突入广阔的大西洋,使英国人再难搜索到她的踪迹;或是高速回撤到德占法国的港口,暂避风头。↑而且,瘫痪俾斯麦号的剑鱼也不是什么先进的飞机。不过是最大时速仅有200km/h左右、机动和防护性能都极为不佳的双翼飞机。自然,在面对更先进的飞机时,缓慢笨重的战列舰无异于一个活靶子。在二战后,反舰导弹和喷气式飞机的发展更是让战列舰没了后路。↑和海上的霸主战列舰一样,陆地上的坦克也同样遭到“坦克是否已经无用”、“坦克应被淘汰”的质疑。但百年以来,战列舰早早退出了历史舞台,坦克却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直到今天,仍是各国陆军当之无愧的主战装备。↑纵观千年来的武器发展史,当作战理念大体不变时,一件武器被淘汰往往不是因为它有多差,而只是因为有更好的选择。无论反坦克武器发展到了如何先进的程度,只要人类不能摆脱地面战争的战争形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就仍然需要一款能够较好平衡火力、机动、防护三大属性的机动兵器作为主战装备。在今天的装备体系中,这个攻防速三者俱佳的角色就是坦克。那么无论有多强大的反坦克武器问世,无论坦克看起来有多不堪一击,它在整个装备体系中的地位都是无可替代的。↑而由于航母在二战中的出色表现,海军的作战理论发生了近乎是颠覆性的改变:大洋海战的形式由争夺纯粹的制海权,变为了首先争夺目标海域上的制空权。即由航空母舰负责放出飞机进行索敌、打击,而其他舰只基本只负责舰队防卫圈内的防空、反潜和一些火力打击任务。↑换言之,非航母水面作战舰艇的作战任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西方海军的驱护舰来说,舰对舰火力被放到了次位,而以航母为中心的防空、反潜职能则被放到了第一位。本质上,这些都偏重于防御属性而非是进攻属性。↑而且,面对反舰导弹压倒性的火力,现代舰船也不再会身披重甲。而是选择干扰、拦截等软手段来避免自己被导弹击中。↑上面说的所有这些,重防空/反潜,轻装甲,与战列舰重甲强炮的属性都是南辕北辙的。↑再者,今天驱逐舰上装备的64-128单元垂发在可预见的未来,火力已经足够。在可预见的未来,也没有哪国海军会需要那种搭载数百枚导弹的大型武库舰。↑如果把战列舰缩小吨位,去掉厚重的装甲和硕大的主炮,再装上现代的索敌、通讯、武器等全套系统,的确是可以符合今天的作战需求。但这样的一艘军舰,就是妥妥的驱逐舰了,全然没了战列舰重甲巨炮的味道。↑一款武器装备,只要能在特定的战技术背景下,高效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就是一款合格的武器装备。如果它已经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那它就需要随着实际需求的变化改变自身的特征和形态,或是被形态不同、更加符合作战需求的武器淘汰。比如一款反坦克导弹或是坦克炮,只要能在正常交战距离上击中并有效击穿同时期敌方坦克的主装甲,那它就是一款合格的反坦克武器。我们不能奢求它们击落超音速飞机,或是炸毁一艘大型水面舰只。 一件武器只有以正确的使用方法,在正确的环境下,攻击正确的目标,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战效能。↑这样看来,战列舰不能胜任今天的海战需求,又有更适宜的替代产品,其被淘汰就是必然的。如果一定要保留战列舰这一舰种,对战列舰的整体设计进行伤筋动骨的大改,只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1.战列舰依旧不能胜任当下的作战任务;2.战列舰成为了与原来有本质区别的另一舰种。总之,战列舰们大舰巨炮的风姿,注定已经是一去不返的了。

最新发现

相关资讯

新闻热榜

热门游戏

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