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攻略手游攻略正文

文明6斯泰基强吗(文明6玩了教程后,再玩新游戏,遇到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3-04-30 21:46:14 来源:其它 作者:未知

文明6玩了教程后,再玩新游戏,遇到几个问题。

用stream来玩啊

古代丝绸之路最远到了哪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 “ 丝道 ” 是指把在织成丝织品运往地中海沿岸诸国这条横断亚欧的古代贸易之路,它起自的安西(古代长安),西至罗马.
“ 丝绸之路 ” 一词的来源
19 世纪末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德-霍芬在的甘肃省和新疆维自治区考察时,看到从东面来的商队,便想这是否就是古代运送丝织品的通道呢?他在其所著的《》一书的第一卷中第一次将这条路命名为 “ 丝绸之路 ” ,此后这句话便被广泛地用于泛指古代连接东西方两个世界的贸易之路.
绿洲之路
丝绸之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陆路又可分为经中亚、天山以北草的草原之路和天山以南的绿洲之路两条.其中绿洲丝路又分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的西域北路和经塔克缤玛干大沙漠南缘的西域南路,海路是指经南部、印度、波斯湾抵达红海.现在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我们还是把目光转向陆路丝绸之路.
连接中亚绿洲城市的这条路以西安(古代长安)为出发点,途中在境内又分为三条,它们分别是:
天山北路:西安 — 敦煌 — 哈密 — 乌鲁木齐 — 伊犁 — 苏联(俄罗斯)境内 — 罗马
西域北路:西安 — 敦煌 — 哈密 — 吐鲁番 — 焉耆 — 库尔勒 — 库车 — 阿克苏 — 喀什 — 帕米尔高原 — 中亚
西域南路:西安 — 楼兰 — 且末 — 尼雅 — 和田 — 喀什 — 帕米尔高原 — 中亚 — 西亚
这条连接绿洲之间的商队之路是人类与严酷的自然斗争中开创的道路.
丝绸之路开通前的状况
位于丝路中央位置的帕米尔高原西侧,是久负盛名的蓝宝石产地,这里所产的宝石在很久以前就被运往地中海沿岸.此外,在帕米尔东侧的塔里木盆地西南的和田,以出产玉石而闻名,自古以来都以此处所产玉石为上乘之品而极为重视.因此,丝路开通以前,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至西亚诸国 “ 蓝宝石之路 ” 和通往内地的 “ 玉石之路 ” 就已经开通了.
此外,在公园前 5 世纪,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一书中写到:早在公元前 7 世纪,黑海北岸兴起的游牧民族斯泰基族的高度的金属文明就已传播到了居于天山脚下的塞族. 匈奴的兴起:到了公元前 3 世纪,继承了斯泰基文化的塞族 — 匈奴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最初,游牧于蒙古高原一带的匈奴在吸收了周围部落的同时又将其势力范围想东扩张,最后出现在本土上,秦始皇为了防止匈奴的入侵而在公元前 214 年修筑了万里长城.在秦朝倾力修筑长城之时,匈奴击败了游牧于甘肃河西一带的大月氏,并将其赶至中亚阿姆河一带,控制了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辽东半岛,西至塔里木盆地(包括 36 国在内)的广大地区.
汉朝统一
在,秦朝灭亡以后.汉朝建立了统一的,汉朝从建立之初就背负着与匈奴斗争的使命.匈奴经常袭击汉朝的北部疆域,以致于发生了汉高祖刘邦在山西白登山被围事件.自此以来,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赠送许多物品,并下嫁了王女.汉武帝在公元前 159 年,汉武帝即位,此时,汉朝国内安定,经济繁荣,汉武帝便开始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其一是计划击败匈奴,保持北部边疆的安定.其二是相与西方通商.要实施这个政策就必须与大月氏结成联盟.据说大月氏的首领被匈奴所杀,因此,他们非常仇视匈奴.与大月氏达成联盟来夹击匈奴,张骞就是被选拔出来的使者.张骞西行 : 公元前 138 年,张骞与匈奴出身的甘父带领百十来人从长安出发,在出了汉朝疆域后不久便被匈奴捕获.匈奴单于让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流放于漠北草原.张骞在此度过了十几年,并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却一直没有忘记自己作为汉朝使者的使命,最后终于找到机会逃了出来,经过大宛、康居,终于到达了已在阿姆河流域定居建国的大月氏,可是,到了大月氏之后才发现大月氏已经满足于这块水草丰美的地方,已失掉了向匈奴复仇的意志.张骞在大月氏呆了一年以后,见游说不成便踏上了归途,途中又被匈奴捉住, 1 年以后,匈奴发生内乱,张骞乘机逃脱,于公元前 126 年,也就是出发 13 年后,终于返回了长安.与大月氏结成联盟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张骞却带回了有关西域的很多情报.汉武帝被张骞报告里所述的有关西域的各种珍奇物产所吸引,特别是被誉为 “ 天马 ” 的大宛产的汗血马.对喜欢骏马的汉武帝来说最具吸引力.此后,在击败匈奴后,张骞于公元前 119 年再次出使西域,抵达乌孙,为开辟通商作出了重大贡献.
丝路传播的物品
现在,我们常见的葡萄、苜蓿、胡麻、黄瓜、胡椒、胡桃等,据说都是张骞所带来回来的东西.此外,经过张骞所开辟的这条通商道路传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汉武帝所喜爱的大宛马自不必说,还有 地毯、 毛织物、蓝宝石、宝石、金银器、玻璃制品、珍珠、土尔其石、以及罗马、波斯的银币等,此外公元前后由中亚传来的,以及汉明帝时,由西域来访的所穇译的佛经、建造的寺院等.
另外,产的丝织品、瓷器、漆器等也传到了西方.据说,人为了保持对丝织品的独占地位,在输出丝织物的同时严禁输出蚕种.在古代遗迹中发现了茧,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 “ 蚕 ” 、 “ 桑 ” 、 “ 绢 ” 、 “ 帛 ” 等文字,由此可见, 蚕丝技术 始于战国时代而成熟于汉代.

斯基泰人和雅利安人都是古代战斗民族,他们有什么关系吗

通常来说,雅利安人是指采用印度-语系的族群。这个族群向欧洲和南亚的扩散包括至少两个波次,但是其最初的家园在东欧和中亚交接的大草原。考古发现了公元前1800年的青铜文明,也就是所谓的辛塔沙-彼得罗夫卡文化,辛塔沙在今天俄罗斯的车里雅宾斯克州。公元前8世纪,雅利安人到达黑海,而这里正好是传说中的斯基泰人的主要活动区。“Scythian”指的是黑海以北的游牧民族,我们称之为塞人。这个族群是最早将弓箭与马术用于战争的民族,所以是超一流的游牧天赋骑兵,对高加索南部的亚述人等都发动过突袭。斯基泰人这个名称很大程度上来自古代印欧语系代表冲击和射击的词根,现代英语的shot射击,古希腊文的弓箭手等词语都跟斯基泰人有关。雅利安人和斯基泰人在黑海区域逐渐融合出了萨尔玛提亚人,在蛮族入侵狂潮中给欧洲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斯基泰人属于雅利安人吗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录下了古波斯人把所有的斯基泰人称作萨卡人(saka),斯基泰人的统治者被称为王族(RoyalScyths),斯基泰人自称为斯古吕他人(Skolotoi)。斯基泰人,包括东语族在公元前8世纪的范围斯基泰人(Scythians,希腊语Σκύθαι)。又译西古提人(Skutai)、西徐亚人或赛西亚人;古代波斯人称之为Saka(塞克人),分为戴尖帽塞人、饮豪麻汁塞人、海那边的塞人;古代亚述人称之为Ashkuzai,古波斯和古印度人称之为Saka,古希腊人称之为Skuthoi或Sacae,《史记》、《汉书》中称之为“塞”或“塞种”、尖帽塞人或萨迦人,是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位于中亚和南俄草原上印欧语系东语族之游牧民族。是史载最早之游牧民族;善于养马,他们与萨拉逊人、凯尔特人不断接触,吸取了多种文化包括希腊文化的特点,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斯基泰人,发源于东欧大草原,在顿河与多瑙河之间,黑海以北,此前一直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不断的迁徙中,其迁徙地从欧洲一直到内蒙古和鄂尔多斯沙漠,是史载最早之游牧民族;善于养马,他们与阿拉伯人、凯尔特人不断接触,吸取了多种文化包括希腊文化的特点,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从起源地上看斯基泰人(在一定时间内也称为西徐亚人)比起波斯湾人与印度人很可能更纯正,因为他们是在东高加索一带,距离雅利安起源地的南乌拉尔山脉最近。塞种(西徐亚)也是金发碧眼,前段时间咱新疆那边出土的船墓也证实了在古典时代(甚至更早)塞种曾有不少流入东方。斯基泰人,是一个历史上被广泛记载的民族,他们广泛地分布在从阿尔泰人直到喀尔巴迁山的广大区域内,现在学界普遍的说法是他们是纪元前2000年开始陆续由里海北岸进入高原和印度次大陆的东支印欧人-雅利安人在草原上的遗民和同族,自纪元前1000年欧亚游牧民成功地驯化出体型更大的马以适于人类骑乘以来,居住在富含优质铁矿的欧亚草原的斯基泰人就成为了南方那些发达文明的噩梦。他们象风暴一样,劫掠村庄和城市,然后迅速返回到北方草原,斯基泰人也成为南方各大强权的雇佣兵征战四方,他们的一支-阿兰人曾作为雇佣兵为罗马帝国驻守不列颠,也曾和日耳曼人联手征服高卢,西班牙和北非,随着民族的融合,斯基泰各部落在罗马帝国灭亡后,已不见于历史记载,逐渐融合在以后的民族中...在的古代文献中,他们被称为塞种人,在历史长河中,已逐渐融合在新疆的各民族中,现在的维、乌兹别克、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裕固、撒拉都含有他们的血统...罗马-帕提亚对抗时期斯基泰人的分布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鲜卑是不是能理解为一个民族的各个朝代

谢谢邀请。绝对不能如此理解。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突厥,是完全不同的民族,后来者也没有从先行者那里继承到任何科技和文明。当然,不能排除后来者中有先行者的基因和血脉,但只要没有文化上的认同,就不是先行者的继承人。如果将这些游牧民族看作同一群人的不同朝代,那么与早些年土耳其、中亚流行的泛突厥主义有什么区别?下图是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非常搞笑的一个场面,他身后站着十来个仪仗队员,cosplay成不同时期的世界各地的游牧民族武士,泛突厥主义者将其一概视为土耳其人的祖先,贻笑大方,滑天下之大稽。如果将匈奴到蒙古的各游牧民族视同一个群体的不同朝代,其视觉效果,就像埃尔多安背后那群cosplay的小丑一样。在蒙古高原的历史上,中部鲜卑取代匈奴,突厥语民族取代鲜卑,室韦-鞑靼-蒙古取代突厥语民族,基本都是人类品种的更换,而不是同一民族内部的王朝更迭。匈奴人,是胡人,是黄白混血种人。在汉晋时代,不是北方所有少数民族都叫胡人,能叫做胡人的,除了中亚、新疆的西域白种人之外,只有匈奴、月氏、乌孙等少数几个。匈奴、月氏和乌孙生活习惯基本相同,组织也非常类似,他们是同一个品种的。早在汉代时期,胡人的发展水平普遍高于羌族、鲜卑、丁零等民族,匈奴也好,乌孙也好,月氏也好,他们都有比较进步的科技水平,组织也很进步,有一个强大的家族作为全民族的共同领导,各个部落围绕在民族领袖周围,遵守领袖的号令,一般情况下很难被切割粉碎。这三大胡人集团,都有长途跋涉、远程迁徙的经历,他们的主体都没有失散。但当时的羌族、鲜卑、乌桓、丁零都没有这样的能力,他们都是部落林立,互为仇雠,民族远远没有统一,很容易被人分而治之。从公元前128年开始,匈奴与汉朝之间持续爆发战争。汉武帝用了十年,将匈奴逐出漠南,匈奴远遁漠北;从前99年开始,汉武帝又用了十年,对漠北匈奴深入穷追,穷追猛打,虽然这一阶段汉朝损失很大,但匈奴损失更大,匈奴被打的人口锐减,内乱频仍,朝不保夕,危在旦夕。而且匈奴丧失了蒙古高原的宗,在汉昭帝时代,东部的乌桓把匈奴单于的祖坟都给刨了,壶衍鞮单于很愤怒,但汉朝出兵干涉,匈奴最终也没敢报仇。在汉宣帝时代,匈奴在西域也彻底失败了,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断匈奴右臂。于是,在握衍朐鞮单于时代,匈奴终于了,呼韩邪单于干掉了握衍朐鞮单于,然后又冒出五个单于争雄,最后是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兄弟争国。两个单于都像汉宣帝示好,但东部的呼韩邪单于尺度更大,他竟然亲自跑到长安,向汉宣帝称臣,时为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于是,汉朝支持呼韩邪单于,郅支单于战败逃往西方,和西方的乌孙、丁零、坚昆几度交手,最终跑到了哈萨克的康居。西域都护甘延寿、陈汤追到康居,攻破康居,杀死郅支单于,留下一句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至此,呼韩邪单于在汉朝扶持下统一了匈奴,并臣服于汉朝。此后,呼韩邪单于又两次来到长安面圣,分别拜见汉宣帝和汉元帝,在公元前33年那一次还得到了王昭君。此后,一直到王莽篡汉,匈奴一直臣服于中原,呼韩邪单于如此,他的六个儿子先后担任单于,也是如此,直至最后王莽欺人太甚而且中原大乱,匈奴短期内恢复独立,但不久就因为内部争权夺利而永久为南匈奴和北匈奴,时值东汉初期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之际,匈奴内乱频仍,连年蝗旱,赤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南匈奴投奔东汉,最终成为东汉得附庸。随后,在接下来半个世纪中,东汉、南匈奴共同对垒北匈奴,北匈奴越打越弱,南匈奴则越打越强,从三万人发展到了三十万人。最终,在公元89年,汉和帝时代,大将军窦宪北伐,勒石燕然,北匈奴大败,开始向西迁徙。此后数年,东汉对北匈奴连续追杀,迫使北匈奴余孽主力于公元91年四散奔逃。有的逃到了辽河流域,融入了东部鲜卑之中,是为后来的宇文部;北单于本部向西逃亡,一直逃到了哈萨克丘陵,最终取代了康居,是为悦般,但到了5世纪初已经突厥化或者铁勒化了,不再是匈奴人;还有一部分留在草原上,但是中部鲜卑人进入了草原,这些匈奴余孽被鲜卑化,从此都是鲜卑人了。而陕北、山西的南匈奴,则在汉朝的全面控制之下,日趋汉化。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南匈奴又一次兴风作浪,建立了汉-前赵,先后攻克洛阳和长安,灭亡了西晋,给中原汉族带来巨大灾难,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帷幕。但这些南匈奴基本都已汉化很久了,首领刘渊、刘聪、刘曜等人都有极其出色的儒学和文化修养,说话做事引经据典掉书袋,十分“酸腐”,南匈奴权贵大抵如此,而平民是种地的,不是放羊的,种地的匈奴人还能算是匈奴人吗?前赵被消灭后,南匈奴余孽大部分都被了,余部在山西吕梁山区还有,号称离石胡,对北方各国时叛时降,直至唐朝初年被李世民荡平。在东汉时期,1世纪末2世纪初,北匈奴被东汉灭亡,匈奴余孽主体都从蒙古高原上逃走了,补充进来的是东方大兴安岭森林中的鲜卑人。进入漠北的是中部鲜卑,他们非常原始和落后,发展程度完全比不上匈奴人。但进入漠北后,他们迅速进化,很快就对汉朝形成巨大威胁。但是,鲜卑与匈奴不同,他们始终未能统一,各部落各行其是,没有一个领袖群伦的类似于匈奴单于、突厥可汗的人物,所以他们对汉朝的威胁主要是骚扰缘边地区。但到了2世纪五六十年代,汉桓帝和汉灵帝之间,鲜卑突然出了一条好汉,叫做檀石槐,竟然奇迹般的再度统一了漠北高原,尽据匈奴故地,各鲜卑部落都听其号令,对汉朝的威胁陡增。汉灵帝曾派护乌桓校尉夏育、护羌校尉田晏、护匈奴中郎将臧旻各带一万人出塞檀石槐,结果战败,损失惨重,这是两汉时代对漠北游牧民族最大的一场败仗,亘古未有。檀石槐死后,他的儿子和孙子没出息没本事,他们家的很快就拉倒了,鲜卑又恢复到部落林立的年代了。汉末三国时期,中部鲜卑又出了一条好汉,叫轲比能,他在大量汉人和护乌桓校尉阎柔的支持下,迅速崛起,击败了檀石槐的后人步度根、泄归泥等,再次称雄鲜卑诸部,但影响力还是不如檀石槐。轲比能与曹魏乌桓校尉田豫、牵招等几次交手,各有胜负,曹魏为之头疼。最终,幽州刺史王雄想了一招,他派了个刺客去把轲比能干掉了,然后中部鲜卑又土崩瓦解了。从汉末以来,由于中原战乱,中部鲜卑开始大规模向南迁徙,他们的主流都到了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在五胡乱华时期,在逃到北方的山西汉人的支持下,中部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最终在4世纪末河套平原上建立可北魏,在5世纪初成功入主中原,统一了北方。这是中部鲜卑的情况,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两股鲜卑人,人数众多,但那时没有进入漠北。其一是最发达的鲜卑部落,东部鲜卑,他们成群结队的生活在辽河流域的草原上,或者放羊,或者种地,分为众多部落。他们在汉魏时期是边患,但到了西晋时期,已经臣服于中原。西晋时期,东部鲜卑主要分为三个部落,分别是段部、慕容部和宇文部,其中宇文部是由东迁的匈奴和本地鲜卑融合发展而来的。东部鲜卑靠近河北与辽东,当地文化发达,汉人众多,所以东部鲜卑汉化严重,特别是段部和慕容部,汉化程度非常高。在永嘉之乱的时候,大量北方汉人向东北逃窜,就来到了慕容部,更是加速了慕容部的汉化。东部鲜卑几经洗牌,互相仇杀,最终,段部被慕容部和羯族后赵联合歼灭了,余部逃到山东,最终被前燕屠灭,宇文部则与慕容部屡战屡败,最终分崩离析,不复存在。而4世纪50年代,后赵灭亡,北方大乱,慕容部趁机南下中原,建立了前燕,慕容部的南下,与南匈奴和羯族对中原的破坏完全不同,他们是汉化的文明民族,同时一起跟着回来的是大量北迁的北方汉人士族,他们给久经战乱的北方带来了一股清风正气。在十六国时代,在连绵不绝的战乱中,慕容部鲜卑人最终基本死绝了,主要杀他们的是氐族、汉族,以及慕容部亲手扶植的中部鲜卑拓跋部。除了东部鲜卑之外,还有一股鲜卑人,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如果说辽河流域的东部鲜卑文化最先进,那么黑龙江流域的鲜卑发展最落后,他们是室韦人,也是部落林立,渔猎为生,他们一直到9世纪唐朝末年才进化成型,虽然落后,但他们厚积薄发,其后代将在13世纪撼动地球。鲜卑人进入漠北的同时,突厥语民族也开始进入漠北,汉朝时他们被叫做丁零人,生活在匈奴的西北,从阿尔泰山到贝加尔湖一带,他们比鲜卑人还要落后的多。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这些丁零人逐渐被叫做敕勒人、高车人,最后定为铁勒人。到了4世纪末,铁勒人等突厥语民族已经成了蒙古高原的主体,鲜卑人已经了,铁勒人部落林立,发展极其落后,除了放羊什么也不会。所以,虽然突厥语民族遍布草原各地,但他们的时代还要再等一等。4世纪,一股从拓跋部逃出来的鲜卑奴隶在首领木骨闾的率领下,从漠南来到漠北,逐渐发家致富,其子孙后代统治了漠北的突厥语民族,号称柔然,也被翻译做蠕蠕。蠕蠕到了木骨闾六世孙社仑的时代,也就是4世纪末,开始强大起来,柔然兼并了各个突厥语部落,打败了匈奴余孽,占据了整个草原,东至朝鲜,西至焉耆,尽有匈奴故地,柔然首领自称可汗,这是可汗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同时,拓跋部的北魏也开始崛起,双方矛盾日益尖锐,日益增多。到了5世纪,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之初,决定彻底解决柔然问题,于是几次兴师北伐,大破柔然,大檀可汗积郁成疾而死,从此柔然由盛转衰。此后,北魏日益强大,柔然日益衰弱,柔然的威胁逐渐减少。同时,柔然也逐渐丧失了对突厥语民族的优势。比如,5世纪末,铁勒副伏罗部就成功摆脱柔然统治,逃到天山北麓草原上独立建国,即高车国,与柔然抗衡,甚至在战场上杀了柔然可汗伏图。但高车国不重要,重要的是阿尔泰山北麓的一支强大的突厥语部落。这个部落,就是突厥,真正的突厥人。历史上,突厥长期受制于柔然,为柔然打铁制造兵器。在6世纪中叶,突厥逐渐崛起,并将高车国的余部收降,在西魏的支持下,开始反击柔然。很快,突厥就把柔然灭了,柔然人四散奔逃,其主要权贵分别被北周和北齐捕杀。甚至于7世纪出现在东罗马帝国的阿瓦尔人,据说也是远遁的柔然余孽,他们将马镫传到了西方,但这支阿瓦尔人不太可能是柔然人,所以通常叫他们伪阿瓦尔人。突厥实力非常强大,估计是崛起速度最快的游牧民族,短短几年就尽有匈奴故地,征服了全部的铁勒部落,而且趁着中原的,一度对北周和北齐确立了相对优势,同时,木杆可汗时期,突厥征服了西域,灭掉了称雄中亚的嚈哒,击败了波斯帝国,向西与东罗马帝国也有纠纷。而且,突厥非常顽强,不同于包括匈奴在内的其他游牧民族,突厥在历史上三起三落,统治草原和西域达二百年之久。第一起,就是从突厥开国可汗伊利可汗开始,经过乙息记可汗、木杆可汗、他钵可汗兄弟三人,到沙钵略可汗,约三四十年之久,除了北齐文宣帝高洋能镇住突厥外,突厥谁都不怕。第一落,就是581年隋朝开国,隋文帝对突厥大加离间,制造内乱,同时出动大军打击突厥,突厥大败,沙钵略可汗投降隋朝,经过莫何可汗、都蓝可汗、启民可汗,一直到始毕可汗为止。在589年隋文帝统一之后,隋朝更是直接干预突厥内政,专一扶植亲汉但实力弱小的染干,每当染干战败的时候,隋朝的兵马钱粮接着就到了,杨素统帅大军,哪个突厥人不服就削哪个,都蓝可汗和西突厥达头可汗先后被隋朝搞掉,染干稳坐可汗宝座,被隋朝册封为启民可汗,并将义成公主下价给启民。这期间,突厥不是没有想过要崛起,比如沙钵略可汗临死的时候,放弃了儿子,而是让自己最讨厌的弟弟继承汗位,是为莫何可汗,因为只有莫何可汗有能力复兴突厥,不过莫何可汗命不好,在消灭堂兄弟阿波可汗的时候中箭战死了。突厥的第二起,就是隋末唐初的天下大乱,主要是始毕可汗、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他们兄弟三个,他三个都是启民可汗的儿子,但这个时候突厥已经为厥和西突厥。厥抓住中原大乱,坐镇北方,力压群雄,对造成巨大的危害。不过他们遇到的对手是唐朝,所以突厥很快就有了第二落,在度过最初的艰难之后,贞观三年,唐太宗命李靖北伐,次年一举灭掉厥,将突厥人整体迁徙到漠南管理。突厥的第三起是在半个世纪以后,682年,突厥遗民阿史那骨咄禄兄弟率众反叛,逃回漠北,重建了突厥汗国,是为后突厥。后突厥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骨咄禄可汗、默啜可汗兄弟时期与唐朝的全面对抗,时值武周至唐玄宗初年,毗伽可汗时期的和平阶段,突厥父事唐朝,时值唐玄宗开元中期,毗伽可汗之后的突厥衰落直至最终灭亡,包括伊然可汗、登利可汗、阿史那骨咄叶护、乌苏米施可汗和白眉可汗时期,时值唐玄宗开元末期、天宝初期,这也是突厥的第三落。在唐朝和回鹘、东部葛逻禄的打击下,厥彻底灭亡,余孽大部分南下融入唐朝,少部分被回纥收编。这是厥。另外,还有西突厥,由突厥经略西域的偏师发展而来,主要由少量突厥人、异姓突厥(大概是乌孙后人)、葛逻禄、处月等突厥语民族组成。西突厥可汗是突厥开国的伊利可汗的弟弟室点密可汗的后人,室点密的儿子达头可汗在隋朝时期曾参与突厥内乱,最终被隋朝击败,达头可汗的孙子射匮可汗在隋末唐初之际建立了强大的西突厥汗国,历经统叶护可汗、肆叶护可汗、咄陆可汗等几代人,在咄陆可汗死后陷入内乱,而唐太宗趁机经略西域,插手西突厥内乱,连削带打,致使西突厥陷入近三十年的内乱。最终,在唐高宗时期,657年,苏定方灭掉西突厥。此后,西突厥沦为唐朝附庸,阿史那突厥人几经反复,最终失去了在西域突厥语民族中的地位,数万突厥人内迁进入唐朝,异姓突厥(主要是突骑施)和葛逻禄等成为西域主体游牧民族。厥灭亡后,占据漠北蒙古高原的是铁勒人。铁勒人已经来到蒙古高原几百年了,但由于太过落后,一直处于被统治、被的地位,但在唐朝征服突厥的过程中,铁勒诸部得到了唐朝的大力扶植。在厥于630年第一次灭亡以后,铁勒中的薛延陀部首领夷男就被唐朝册封为新的珍珠毗伽可汗,但没过多久,薛延陀与唐朝关系恶化,被李勣、执失思力攻击,又被铁勒其他部落背叛,最终在贞观末年消亡。后突厥的灭亡,也离不开唐朝对铁勒诸部的扶持,最终取代后突厥的,是铁勒中的回纥部。在天宝初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被唐朝册封为怀仁可汗,此后一百年,漠北是回纥等铁勒人的天下,大部分铁勒部落融合成了统一的回纥族,后改名回鹘。回鹘,可能是有史以来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小的游牧民族了,因为它的成长和发展完全离不开唐朝的支持。在安史之乱时,回纥两度派军协助唐朝平叛。在唐代宗和唐德宗初期,因为唐朝战后国力尚未恢复,回纥英义可汗妄图欺压唐朝,双方关系一度紧张。在英义可汗死后,双方关系基本恢复正常。840年,回鹘内乱,黠戛斯趁乱入侵,回鹘灭亡。主要余部南下投奔唐朝,因为不老实而被唐朝消灭,活下来的主要融入了汉族和契丹人之中,还有一部分选择西迁,有的到了河西走廊,发展为甘州回鹘,最后被西夏灭亡,有的到了吐鲁番,发展为高昌回鹘,最终被蒙古征服,有的到了七河流域,发展为葱岭西回鹘,与葛逻禄等其他突厥语民族融合。回鹘灭亡后,漠北草原暂时沉寂下来,新崛起的游牧民族不在蒙古高原核心位置,而是在东南一隅的辽河上游,这就是契丹人。早在4世纪,鲜卑和匈奴融合而成的宇文部,被慕容部打的灰飞烟灭,四分五裂,但宇文部的后人始终在辽河上游放羊,也就是内蒙古东南部,其中一股,在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契丹人。契丹由八个部落组成,原始而落后,几百年间没什么大作为,偶尔向中原朝贡或者制造小规模边患。契丹闹的最大的事就是696年武则天时期的一次,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反叛,极大的冲击了东北地区的秩序。此后,契丹基本生活在唐朝幽州节度使和漠北的后突厥与铁勒的阴影之下,直至唐朝末年,在韩延徽、韩知古、卢文进等汉人的帮助下,耶律阿保机逐渐掌握了权力,带领契丹人步入封建社会,逐渐建立起强大的汗国。在与五代、渤海国等的反复厮杀中,契丹最终做大做强,吞并了库莫奚、霫等周边类似民族,在草原上建立起强大的辽帝国,开创游牧民族之先河。契丹曾经被后唐暴打了三次,但后唐、后晋的灭亡都是契丹造成的,而且后晋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后,其国运更是气势如虹。北宋建立后,双方几度交手,各有胜败,最终达成《渊之盟》,双方握手言和,直至12世纪初,辽被东北崛起的女真人所灭亡。在辽国雄起的同时,另一股鲜卑后裔进入了漠北高原上,他们就是室韦人的后代。在回鹘走后,草原为之一空,黑龙江中游、小兴安岭一带的室韦诸部溯江而上,来到了蒙古高原东部。由于其中的鞑靼部过于强大,这群人被统称为鞑靼人。另外,在高原西部,还有一群突厥语民族的遗民,逐渐与鞑靼交融在一起,由于突厥语民族发达且人口多,被称为白鞑靼或者熟鞑靼,室韦诸部落后且人口少,油污不堪,被叫做生鞑靼或者黑鞑靼。鞑靼人在唐末就一直在蒙古高原上,与李克用集团关系密切,辽国、金国、西夏时期他们时叛时降。鞑靼诸部互相仇杀,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落是蒙兀室韦的后人,蒙古部,他们开始很小,但越来越兴旺。到了13世纪初,在金国的扶持下,蒙古乞颜部的一条好汉铁木真逐渐成材,做大做强,统一了草原诸部,建立起大蒙古国。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蒙古铁骑横扫半个地球,建立起强大无比的蒙古帝国。不过到了14世纪中后期,蒙古人在世界各地的统治基本都被了。在的蒙古人被逐回草原,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最终成长为现代蒙古族。以上,就是蒙古高原历代各个游牧民族的概况。从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不同时期的游牧民族虽然彼此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但实际上是互不相同的品种。每一个游牧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语言和独有的生活,早期干净清洁的匈奴人与晚期浑身油污的蒙古人,生活的差异很大。每一个后来的游牧民族,基本没有从上一个离去的游牧民族那里继承到什么东西,后来者一切都要从头进化。也就是说,上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崩溃消亡之后,后一个游牧民族还要一步不差的完整走一遍游牧的发展流程,从林立的部落开始,到部落联盟,再到汗国,有本事的再发展到帝国。也就是说,上一个游牧民族盛极而衰至于消亡之后,取而代之的下一个游牧民族并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强大汗国,而是一群零散落后原始的小部落,还要一步步重复前人的努力,最终才能再发展为新的汗国。宋朝的汉族,其文明是远远高于汉朝时期的汉族的,因为这是同一个民族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而宋朝时期的蒙古人,其文明程度远远比不上汉朝时期的匈奴人,因为蒙古人与匈奴人无关,在匈奴已经消亡千年的时候,蒙古人的先民还处于蒙昧时代。这样的发展规律说明,不同时期的游牧民族,是各不相关的不同品种,而不是同一个民族的不同朝代。之所以会产生不同时期的游牧民族是否是不同朝代的严重错觉,可能还是无法跳出汉民族的发展规律,不自觉的拿汉族的独有规律套用在其他民族身上。从古至今,文明不曾断绝的只有汉族,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在考古时,挖出一个几千年的古墓,里面躺着的人和将其挖出来的人属于同一个品种,这是全世界范围内只有在汉族中才存在的独特现象。包括游牧民族在内,他们的历史都不是连续的,朝代这样的概念,不适用于游牧民族,也不适用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

最新发现

相关资讯

新闻热榜

热门游戏

精彩专题